家庭教育中的“六大情感杀手”二
二 “为所欲为”形成了孩子恣意妄为的行为习惯
“为所欲为”,就是想干什么,就干什么;想怎么干,就怎么干,不仅对周围的人和环境毫无顾忌,而且做事情不懂规矩,随心所欲。“为所欲为”大多用来形容任意做坏事。可是在现在的家庭教育中,孩子的“为所欲为”也越来越突出,孩子可以指挥周围一切,可以恣意妄为,表面上看来,这样的孩子有个性,而实际上就是孩子缺乏教养,没有规矩。
1、“为所欲为”的主要表现:
孩子做事情没有规矩,家中一切事情都要随孩子意愿行事。只要孩子自己想做,家长就得允许孩子去做;孩子自己不喜欢做的事,就可以不做;孩子想怎么做就怎么做。比如,孩子吃饭,没有确定的时间,想吃就吃,不想吃,即使到了吃饭的时间,也可以不吃。“心想事成”,重在“心想”,要求家长为自己做事;而“为所欲为”着重在孩子自己的“为”,而且是孩子“恣意妄为”,自己想做什么就做什么,想怎么做就怎么做,没有规矩。
2、“为所欲为”的原因分析:
(1)“自然之人”之本性所为。“为所欲为”的现象,首先是孩子自身的心理特点。任何人一生下来都是只一个“自然的动物”,还不具备人的社会性,不知道哪些是自己该做的,哪些是自己不该做的,更不知道该做的事情应该如何做。儿童的成熟,主要表现在孩子社会性水平上。如果缺少家长的约束和引导,孩子就只能长时期停留在野蛮的“动物自性”心理水平上,对自己的行为没有选择、约束和限制的意识和能力,难以成为一个真正的有社会性的“人”。
(2)家长自身缺乏规矩意识,家庭生活没有规矩。家长之所以任其孩子“为所欲为”,往往这部分家长自身就缺少生活与人交往的规则意识和形成家庭生活规则的能力,所以,在培养教育孩子的过程中,也不会给孩子建立一定的行为规范,自然一切都是尽着孩子自己的意愿去行事。而规范的意识和能力,却是适应社会和从事工作的最基本的心理素质,所以没有规矩的孩子,将来也很难适应学校的教育教学和未来的社会工作。
(3)家长以为“树大自然直”没有必要管。家长感觉孩子还小,孩子的所作所为都是玩耍,没有多大的破坏力,管束孩子没有必要,“树大自然直”,孩子将来自然会长好的。生活在群体中的人可以“自然直”,因为人在群体中就自然受到了约束,会顺势长直。过去家庭兄弟姊妹多,相互之间都是有约束的。而如今的孩子大多都是独生子女,整个家庭中只有他一个人需要照顾,缺少群体的自然约束,所以在“为所欲为”的教育中自然难以“直”,最终形成“恣意妄为”的畸形心理和不良的习惯行为。
3、“为所欲为”的主要危害
从“为所欲为”到“恣意妄为”,是一个自然而然的成长过程。孩子小时候,由于其能力和破坏力不大,所影响的范围也有限,所以,家长一般感觉不到什么问题,但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的能力越来越高,其破坏力也就越来越大,其不良影响也会越来越突出,其主要危害是:
(1)孩子做事没有规矩,行为没规范。孩子无规则意识,也没有遵守规则的能力,即使长大了,无论在什么场合下,都是我行我素,不顾忌公共规则和周围人的看法,最容易形成人际关系冲突。比如,愿意玩蹦蹦床的孩子,就很难坐得住,上课不能认真听讲,课后不能及时交作业,与人交往不讲诚信,随意违约,做事都是随着自己的意愿来,等等。
(2)孩子难以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良好行为习惯往往都是对孩子多余行为,尤其是具有破坏性行为进行约束的。“为所欲为”的孩子,在行为习惯上的不良性尤为突出,比如,喜欢在蹦蹦床上跳来跳去的孩子,一般在后来的上学当中,上课就很难坐得住,不遵守课堂纪律,打架、骂人,不能认真写作业,导致学习效率低下。这就是“无规矩不成方圆”的道理。
(3)孩子好动,难以安静,更难静心学习。活动,是初生婴儿的基本特征,而家长的教育和培养重在引导孩子主动、会动,而不是妄动、乱动。“为所欲为”的孩子从小喜欢跳“蹦蹦床”,家长任其自然,孩子在“蹦蹦床”上蹦来蹦去,虽然身体上受不到什么伤害,但却养成了一种好动坐不住的习惯,即使上课学习,也不能静下来,做事不能持久,不能安静地听完一节课,不能认真地写好一次作业。所以,现在不少老师反映,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好动”,坐不住,原因就在于“为所欲为”的教育。
4、“为所欲为”的教育对策
规矩,不仅是保证做人做事的效率要求,更是协调人际关系的行为准则。对于“为所欲为”的孩子,最应该的就是从家庭教育入手,从点滴小事起步。主要教育策略如下:
(1)建立家庭生活规矩。家庭生活常规,是为了提高家庭生活水平所设计的,并且所有家庭成员都要执行,不仅对整个家庭成员是一个很好的协调工具,也是培养孩子形成良好习惯的主要内容和方式。家庭没有规矩,孩子的规矩教育就无从可言,孩子的“为所欲为”就成为必然。
(2)从生活小事入手,事事、时时、处处都有规矩。家庭有规矩,关键在落实,尤其是在孩子身上。孩子很小的时候就要教给他遵守生活规矩,这是家庭教育的最重要的内容,比如,睡觉,起床,吃饭、看电视,都要有需要遵守的规矩。只有将孩子的行为习惯落实到日常生活小事中,才能真正实现良好的习惯培养。
(3)长期坚持,体验养成良好习惯的益处。行为习惯的养成必需经过长期的行为反复,直到成为不自觉的行为。家庭教育最有利于孩子良好习惯行为的养成,因为家庭生活的各种行为,都是每天不断重复的,只要家长能够引导和督促孩子坚持,就很容易形成良好的习惯。在坚持中,家长要引导孩子体会好习惯给自己带来的益处,给家庭带来的益处,这样更容易激励孩子继续坚持,孩子可以从中找到自己对家庭贡献的感觉。
(4)不要计较孩子不好的习惯,要注重孩子好的新的习惯建立。不好的习惯一旦形成是很难戒除掉的,最好的方法,就是建立新的好习惯,让坏的习惯没有机会再现。从小事做起,而且就从今天开始做起,家长紧跟督促和要求,肯定和表扬孩子的行为进步,与孩子交流好习惯的对自己的益处,好习惯就容易建立起来,而且不良的习惯也就会逐步消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