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缺乏学习热情太懒散
尊敬的李老师:您好! 我曾在莱西师范聆听过您的教导,受益匪浅。可现在我的孩子的状况令我很伤脑筋。他从小就有一股懒性,这在幼儿园就表现得很突出,老师不止一次找过我。现在他已经上初一了,可懒性依旧。家长会上,班主任老师也是这样评说,并对孩子的智力给予了肯定。敬请李老师赐教解惑。谢谢!
一名苦恼的家长
苦恼的家长:您好!
孩子对学习不热情,太懒散,不爱写作业,可能有多种原因:或者是因为孩子对老师家长的要求不屑一顾,不当回事;或者是因为孩子的学习成绩不高,成就感不强,缺乏学习的向往;或者是因为孩子对学习的意义理解不够,学习动力不足;或者就是因为孩子的行为习惯过于懒散,做事情不能雷厉风行,等等。
你说“孩子从小就有一股懒性,现在已经上了初一,可懒性依旧”,这可能就是孩子的行为习惯的问题。习惯的问题,关键在于家庭的早期教育,“从小就有一股懒性”,但不会“从出生就有一股懒性”。所谓的“懒性”,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因素:一是做事情的态度消极,二是从小由于家长的事是包办代替形成了一种依赖性。概括起来说,就是孩子心中无人,眼中无事。
所谓心中无人,就是心目中没有需要尊重的人,孩子不会尊重他人。对孩子来说,“他人”主要就是家长和老师。家长和老师在孩子的心中没有一种敬畏感,当家长或者老师要求他做事情的时候,他不会马上就做,而要磨蹭一回,要自己权衡一下,是不是自己感兴趣的事情,是不是自己愿意做的事情,如果不是的话,就会置之不理,或者继续磨蹭怠工。读书学习写作业,往往很难成为孩子自己愿意做的事情,特别是在放学之后,回家还要逼着他继续学习,那就很难会使他心悦诚服的接受,表现在家长和老师面前的就是懒散和依赖。
所谓眼中无事,就是不知道自己应该做的事情是什么,好像任何事情都与自己无关。有些家庭当中,孩子几乎没有需要承担的责任,也就没有需要他必须做的事情,可以说,是时时事事都需要家长为孩子服务,根本不需要孩子为家庭做一点事情,即使孩子有了一定的年龄之后。孩子上学以后,学习对于孩子来说,就会好像是一件额外的负担,当然也就会“多一事不如少一事”,能不做就不做。没有责任,是最轻松的事情了,孩子不仅不知道自己对外应该承担的责任,甚至也不知道对自己应该承担的责任。这样一来,当然他的眼中就不会有事情可做,让人感觉到的就是这个孩子懒散和依赖。
记得去年参加全国中华美德教育研讨会议的时候,台湾省新竹市忠信学校的高震东校长给新乡市小学生们提出的一句话:“心中要有人,眼中要有事。”的确是很有见地的。
从这一点上看来,我们应该知道,你的孩子问题原因所在,就是心中无人,眼中无事,不会尊重他人,不知自己该做的事。也就是说,教给孩子学会尊重他人,明确自己的责任,这是我们当家长最最重要的事情。
另外,我们不必对老师给孩子的智力上的肯定过于感兴趣。你想想,什么叫智力?智力是怎样获得的?在学生的学习当中,所谓的智力,就是学生对学习的内容反应得快慢,正确率的高低。应该说,学习的智力,是学生在学习当中不断积累和提高的。如果说,你的孩子在学校里有一种依赖性,或者叫做懒性,那能叫做有智力吗?那样应该得到智力上的肯定吗?在学习上的依赖性,或者懒性,就是不喜欢动脑,就是对老师或者课本上提出的问题不感兴趣,不喜欢动脑思考,那就根本谈不上什么思维的反应,这怎么能够谈得上反应敏捷和正确呢?那又从何肯定孩子的智力呢?
这里不仅是老师,就是我们家长本身对孩子能力认识就有误区。一般我们会根据孩子平时对某一些事情的反应来判断孩子的智力水平,比如说,孩子对周围的人或者事情反应很灵敏,话说得较准,有些事情记得比较牢固,这就认为孩子很聪明,也就是智力水平很高。其实,这是错误的,最起码说这是片面的。其实,孩子只是对他感兴趣的事情反应灵敏正确,因为他对此比较熟悉,接触的多了,就反应灵敏,快捷,正确。在我们家长认为孩子很聪明的情况下,可能会给孩子一些鼓励和自信,但也容易让孩子进入“自认为很聪明”的误区,显得自傲,只会表现,不善于虚心学习,最终将“聪明反被聪明误”。如果孩子面对接触不多或者根本就没有见到的事情,他的反应也就会缓慢或者不准确的。
应该说,现在学校的学习,对孩子来说,大都是陌生和无能的,是需要靠认真学习来掌握的,是不需要什么所谓的聪明和智力的,反过来说,学校的学习,也正是积累孩子广博的知识和培养孩子规范的思维能力的,就是培养孩子智力的,而不是表现孩子智力的。一个当老师的怎么能对一个学习热情不高学习成绩不佳的学生做出智力不错的评价呢?可以说,孩子的学习成绩不好,就是表明了他的智力水平不够,就需要通过日日的学习来锻炼;孩子在学习上反应迟缓,就是说明孩子的思维能力不够,就是应该在学习当中进行反复的训练。我想,学校的素质教育作用也正是发挥这里的吧。
一定要记住,不要依靠孩子的智力来学习,而要依靠学习来提高孩子的智力,这是我们必须纠正的一个教育教学观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