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多家长都有这样一种经验,即孩子从小学升入初中后,逐渐地,开始和父母疏远起来。原先上小学时,放学回家后总要绘声绘色地把在学校经历的有趣的事向父母汇报;看电视还要靠在父亲或母亲的肩膀上;上街总要拉着父母的手……可一上初中,回家之后说声“我回来了”便一头扎进自己的卧室,或一个人静静地坐在电视机前;不再主动与父母说话;上街时拒绝父母牵着他的手……
父母对孩子的这种有意无意地“疏远”非常敏感,有的父母觉得孩子有什么心事;有的父母觉得孩子大了,“翅膀硬了”,讨厌父母了;
有的父母,则感到不安,不断地盘问、责怪孩子,反倒使孩子离自己愈来愈远。
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首先,家长要知道孩子从小学进入初中,开始进入一个陌生的环境,面对陌生的人际关系再加上学习内容、学习方法的变化,使孩子不得不开始用自己的眼光来观察判断周围的新事物,思考这一新的生活;另外,孩子从小学进入初中,青春期悄然来临,孩子的身高、体重发展很快,柔韧性增强,力量增加,给了孩子以“成人感”。
从孩子的心理变化来说,由于他的独立性增强,故尽量避免对大人的依赖。渴求独立,不希望父母对自己过多干涉,因而与父母的话越来越少。
再加上孩子此时开始重视与同性、异性同学之间的友谊,故可以与朋友尽诉衷肠,尽情欢乐,而不愿再对父母说心理话和表达亲密的感情。
所以,孩子开始对父母说心理话和表达亲密的感情。所以,孩子开始对父母的“疏远”是孩子身心发展的必然,是孩子正在长大成人,独立探索生活真谛,独立处理人际关系的标志。家长非但不应感到紧张,而应该感到高兴。
珍视孩子的这种独立性,尊重孩子在家中的权利,有意地把孩子看成是家庭中具有一定地位的独立成员。
同时,家长理解孩子的这种疏远,尊重孩子独立性并不意味着家长可以从此撒手不管孩子的事务,相反,家长要给孩子更多的关心。因为孩子尽管有了“成人感”,但并不意味着孩子的完全独立和成熟,孩子此时的心理特点是半幼稚、半成熟,独立性和依赖性并存的时期,不能把孩子再当作小学生来看,也不能过高估计孩子这种独立性。同时,孩子在身心发展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棘手的问题,这时候,他们既想自已独立解决,又渴望父母能帮他一把。
所以,家长应主动热心地关怀他们,理解、尊重他们,信任他们,从而摸清孩子的思想状况,有针对地予以帮助指导。
其次,家长要有意创造和睦的家庭气氛,这样有利于拉近父母与子女的关系,也有利于发现孩子的各种想法,鼓励孩子力所能及地帮助父母干些家务,或全家集体旅游,走亲访友,从而融洽家长与孩子的关系,接近父母与子女的距离。
另外,当孩子开始“疏远”家长时,家长也要在自己身上找找原因,如家长是不是存在“我说你听,我打你从”的家长制作风,是否存在夫妻关系不和使孩子失去对父母的信任和安全感,是否存在对孩子的教育方法失当等问题。这些现象的存在也可能导致孩子“疏远”父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