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让“一盎司的感性认识用一吨的教育来改变”
读《富爸爸,聪明孩子》一书,书中有这样一句话意味深长的话:“有时一盎司的感性认识要用一吨的教育去改变。”(1盎司=28.3495克)
人沿着自己感性认识的惯性前进是很自然的,而要转变却是很不容易的。有时要花费相当大的气力。而恰恰有些感性认识能给他人造成影响。
这让我想起了许多家长朋友对于孩子的评价,一年级学生的妈妈说:“老师,我儿子数学学得不好。”三年级学生的妈妈说:“老师,我儿子语文学得不好。提起作文就打怵……我说他就太懒了。”四年级孩子的爸爸说:“我儿子就是作文和阅读不好。提起作文就头疼。”……
品味这种种评价,会感觉出家长朋友戴在孩子头上的“大帽子”:“学不好数学”“打怵作文”“懒惰”“学不好作文和阅读”等。我觉得这些评价只是感性评价,太为时过早,这些过早的不理性的评价阻碍了孩子正常的发展。
家长朋友对孩子做出这样的评价是消极的,所以要变父母的感性评价为理性,真正促进孩子的健康成长。
一 莫把自身的弱点迁移到孩子身上
有些家长朋友,孩子偶尔出现某次数学考得分数过低,马上联想到自己上学时的情景,然后进行联系:孩子随我了,因为那时候我数学就学得不好……因为我就不会写作文……孩子学习的结果固然会有遗传因素的影响,但可能不及家长这种感性认识所表现出来的语言、神情的影响更大。因为孩子从感觉到的信息会得出这样的结论:我随我妈(爸)了,就应该学不好,影响了孩子学习的主动性。
二 莫把“问题”当缺点
“问题”是指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有待继续发展的方面。而“缺点”却是父母感觉到的孩子成长发展不可逾越的障碍,这是一种相当错误的感性认识。
小孩子学习走路的时候,是由爬到走再到跑的。在这个过程中,父母并没有断言“他不会走”“他一跑,就打怵”等,在父母的心中爬、走、跑是很自然而然的身体协调运动的过程,无需过多的担忧。而看待学习,父母却过早地忧虑和担心起来,进而着急起来,否定孩子的发展。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过高的期待,不明确阶段性的智力发展状况,只用终极目标来检验孩子。如提到作文,就觉得孩子应该能“洋洋洒洒”“奋笔疾书”来一个中篇或者长篇,漠视了孩子在该年龄阶段实有的水平。
孩子学习的过程是很漫长的,从小学到初中,到高中,到大学,直至踏上社会。终身学习,学习终身。在小学阶段,每个科目的学习都属于刚刚起步阶段,怎么可以断言孩子学不好呢?充其量那只能是在某些科目、某阶段的发展上有待提高而已,并不是所谓的缺点。成绩毕竟也是有的。为什么不看成绩,而光看所谓的缺点呢?光看缺点,缺点就能得到解决吗?回答是否定的。
问题和缺点是两回事。问题,是成长的需要,是在成长过程中所面对所要解决的矛盾,是需要在已有成绩的基础上继续努力。而缺点,却往往被我们家长理解成为孩子的一个不可逆转的特点,在经过一番努力之后,并不见好转的情况下,就会否定了孩子的一生。正视孩子的发展中的问题,首先要看到孩子成长的成绩,我们就可以从中思考总结出成绩取得的方法和途径,可以在这些方法和途径的基础上继续改进,才会取得更大的进步。
三、改“说三道四”的旁观者为“细心引导”的协助者
关注孩子的养成教育,并能扬其所长,细心引导孩子,协助其成长。
家长对孩子的教育是“养成好习惯”的教育,弱化学习,因为学习这一方天地可能不是家长朋友的长处,也没有必要。学习任务是需要在学校完成的。家长关注的是家庭生活中好习惯的培养。如饭桌上专心吃饭,做事做到底,按时作息,懂得谦让,共享美食,与父母交谈言语文明等。
如果真要帮助孩子学习,要真正找到根源,寻到方法。
比如孩子写作有困难,可能孩子缺的是素材,是内容的确定与安排。那家长就要考虑自己有没有和孩子一起走进自然,体验生活,积累写作的素材。有没有坐下来和孩子一起讨论如何写好一个片段或一篇文章,家长有没有示范过:如果让我写,我会这样写……让孩子在过程中感受,提升。如果没有的话,那只是逼着孩子在造空中楼阁,逼着孩子做无米之炊。孩子怎么会发展得更好呢?
四 改“学习好就行”为“参与生活”
有的父母的口头禅是:不用你,学习好就行了。学校的课堂是学习,其实生活即学习,是更广阔的学习大课堂。
当我们发现孩子在学习上有问题的时候,往往就是因为我们家长错误的感性认识天长日久所导致,就是我们忽视了在日常生活中培养孩子的良好品质。
在生活的课堂中,孩子好动的天性得到充分的展示:孩子可以走进自然,观察到路边小野花的可爱。动手操作,帮爸爸擦车,与妈妈一同下厨房,一同清扫家庭卫生等。孩子会产生很多体验:“看,我擦得多干净!”“我能够到筷子了!我长高了!”“瞧,我摆的拼盘多漂亮!”“我会打鸡蛋了!”
生活的经验、收获培养了孩子做事的热情、兴趣。迁移到学习上也会兴致盎然。
总之,有时错误的感性认识,其实可能只有“一盎司”,只要我们及时发现,及时纠正,就很容易让孩子健康茁壮成长,不要等着将来出现了问题,再用“一吨”的教育来改变。
常思常新,相信自己,肯定孩子的发展,看到孩子的成绩,协助孩子,让孩子在生活的课堂中充分地展示自己……避免自己的一些消极的暗示给孩子带来的不利影响,让积极的教育环绕在孩子身边,促进孩子的健康成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