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位置: 学习心理在线 > 文章中心 > 家教探究 > 行为教育 > 文章正文 用户登录 新用户注册
公告
    关于近期网站无法访问的解决方法  [admin  2009年12月22日]            首届儒家教育讲稿下载  [admin  2008年12月23日]            本站荣获青岛市优秀教育网站一等奖  [admin  2007年12月4日]            www.teacherli.cn和www.teacherli.com均可访问本网站  [admin  2007年7月6日]            欢迎您参加“会员章程”讨论!  [teacherli  2006年12月18日]            “李老师工作室”会员章程  [admin  2006年12月18日]            网友您好!请您参加本站调查。详见“站内调查”栏目。  [teacherli  2007年3月12日]            请各位网友注意:本站版面扩充,增加了部分专栏,欢迎大家到此发表文章。  [admin  2007年3月8日]        
莫让“一盎司的感性认识用一吨的教育来改变”         
莫让“一盎司的感性认识用一吨的教育来改变”
作者:Haoshiduomo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3498 更新时间:2007/8/30 0:11:58

 

 莫让“一盎司的感性认识用一吨的教育来改变”

 

    读《富爸爸,聪明孩子》一书,书中有这样一句话意味深长的话:“有时一盎司的感性认识要用一吨的教育去改变。”(1盎司=28.3495克)

    人沿着自己感性认识的惯性前进是很自然的,而要转变却是很不容易的。有时要花费相当大的气力。而恰恰有些感性认识能给他人造成影响。

    这让我想起了许多家长朋友对于孩子的评价,一年级学生的妈妈说:“老师,我儿子数学学得不好。”三年级学生的妈妈说:“老师,我儿子语文学得不好。提起作文就打怵……我说他就太懒了。”四年级孩子的爸爸说:“我儿子就是作文和阅读不好。提起作文就头疼。”……

    品味这种种评价,会感觉出家长朋友戴在孩子头上的“大帽子”:“学不好数学”“打怵作文”“懒惰”“学不好作文和阅读”等。我觉得这些评价只是感性评价,太为时过早,这些过早的不理性的评价阻碍了孩子正常的发展。

    家长朋友对孩子做出这样的评价是消极的,所以要变父母的感性评价为理性,真正促进孩子的健康成长。

 

一 莫把自身的弱点迁移到孩子身上

 

    有些家长朋友,孩子偶尔出现某次数学考得分数过低,马上联想到自己上学时的情景,然后进行联系:孩子随我了,因为那时候我数学就学得不好……因为我就不会写作文……孩子学习的结果固然会有遗传因素的影响,但可能不及家长这种感性认识所表现出来的语言、神情的影响更大。因为孩子从感觉到的信息会得出这样的结论:我随我妈(爸)了,就应该学不好,影响了孩子学习的主动性。

 

二 莫把“问题”当缺点

 

    “问题”是指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有待继续发展的方面。而“缺点”却是父母感觉到的孩子成长发展不可逾越的障碍,这是一种相当错误的感性认识。

    小孩子学习走路的时候,是由爬到走再到跑的。在这个过程中,父母并没有断言“他不会走”“他一跑,就打怵”等,在父母的心中爬、走、跑是很自然而然的身体协调运动的过程,无需过多的担忧。而看待学习,父母却过早地忧虑和担心起来,进而着急起来,否定孩子的发展。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过高的期待,不明确阶段性的智力发展状况,只用终极目标来检验孩子。如提到作文,就觉得孩子应该能“洋洋洒洒”“奋笔疾书”来一个中篇或者长篇,漠视了孩子在该年龄阶段实有的水平。

    孩子学习的过程是很漫长的,从小学到初中,到高中,到大学,直至踏上社会。终身学习,学习终身。在小学阶段,每个科目的学习都属于刚刚起步阶段,怎么可以断言孩子学不好呢?充其量那只能是在某些科目、某阶段的发展上有待提高而已,并不是所谓的缺点。成绩毕竟也是有的。为什么不看成绩,而光看所谓的缺点呢?光看缺点,缺点就能得到解决吗?回答是否定的。

    问题和缺点是两回事。问题,是成长的需要,是在成长过程中所面对所要解决的矛盾,是需要在已有成绩的基础上继续努力。而缺点,却往往被我们家长理解成为孩子的一个不可逆转的特点,在经过一番努力之后,并不见好转的情况下,就会否定了孩子的一生。正视孩子的发展中的问题,首先要看到孩子成长的成绩,我们就可以从中思考总结出成绩取得的方法和途径,可以在这些方法和途径的基础上继续改进,才会取得更大的进步。

 

三、改“说三道四”的旁观者为“细心引导”的协助者

 

    关注孩子的养成教育,并能扬其所长,细心引导孩子,协助其成长。

    家长对孩子的教育是“养成好习惯”的教育,弱化学习,因为学习这一方天地可能不是家长朋友的长处,也没有必要。学习任务是需要在学校完成的。家长关注的是家庭生活中好习惯的培养。如饭桌上专心吃饭,做事做到底,按时作息,懂得谦让,共享美食,与父母交谈言语文明等。

    如果真要帮助孩子学习,要真正找到根源,寻到方法。

    比如孩子写作有困难,可能孩子缺的是素材,是内容的确定与安排。那家长就要考虑自己有没有和孩子一起走进自然,体验生活,积累写作的素材。有没有坐下来和孩子一起讨论如何写好一个片段或一篇文章,家长有没有示范过:如果让我写,我会这样写……让孩子在过程中感受,提升。如果没有的话,那只是逼着孩子在造空中楼阁,逼着孩子做无米之炊。孩子怎么会发展得更好呢?

 

四 改“学习好就行”为“参与生活”

 

    有的父母的口头禅是:不用你,学习好就行了。学校的课堂是学习,其实生活即学习,是更广阔的学习大课堂。

    当我们发现孩子在学习上有问题的时候,往往就是因为我们家长错误的感性认识天长日久所导致,就是我们忽视了在日常生活中培养孩子的良好品质。

    在生活的课堂中,孩子好动的天性得到充分的展示:孩子可以走进自然,观察到路边小野花的可爱。动手操作,帮爸爸擦车,与妈妈一同下厨房,一同清扫家庭卫生等。孩子会产生很多体验:“看,我擦得多干净!”“我能够到筷子了!我长高了!”“瞧,我摆的拼盘多漂亮!”“我会打鸡蛋了!”

    生活的经验、收获培养了孩子做事的热情、兴趣。迁移到学习上也会兴致盎然。

    总之,有时错误的感性认识,其实可能只有“一盎司”,只要我们及时发现,及时纠正,就很容易让孩子健康茁壮成长,不要等着将来出现了问题,再用“一吨”的教育来改变。

    常思常新,相信自己,肯定孩子的发展,看到孩子的成绩,协助孩子,让孩子在生活的课堂中充分地展示自己……避免自己的一些消极的暗示给孩子带来的不利影响,让积极的教育环绕在孩子身边,促进孩子的健康成长。

 

 

 

文章录入:张淑娟    责任编辑:teacherli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字体: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栏 目  导  航

           网站地图

    栏目名称

     目     录

    网站介绍

    创办者风采

    版主介绍

    专栏介绍

    学习情感  学习动机

    学习意义

    情绪调节

    学习归因

    学习方法

    阅读

    理解

    记忆

    分析

    计算

    运用 

    自我管理

    学习计划

    时间安排

    自我反馈

    监测调控 

    学生人际

    友伴关系

    师生关系

    亲子关系

    异性关系

    社会关系 

    教学论坛 教学论坛 

    复习应考

    复习策略

    应考心态

    应考技巧 

    家教探究  行为教育

    品德教育

    情感教育

    智力教育 

    国学经典

    《学记》探究

    《老子》说事

    《论语》为人

    专家讲座 

    西方精粹  流派观点介绍

    专家讲座摘要

    书信往来

    学生来信及回复

    家长来信及回复

    教师来信及回复

    书目介绍

    工作室新书介绍

    心理学书籍介绍   


    网站访问量统计


    自2007-12-12 17:00开始统计

     本站声明:
    本站的少部分资料,文章,教程来自网上收集,其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如果有任何侵犯您权益的地方,请联系我们,我们将马上进行整理,本站所有资料仅供参考,谢谢。管理员联系方法---邮箱:shandonglaixi@sina.com。
    最新热点 最新推荐 相关文章
    如何改变小孩爱搞小动作的习
    三孩子与男同学过多交往,早
    怎样让孩子提高学习成绩?
    孩子迷恋游戏,不愿意上学,
    怎么样帮助高考的孩子排忧解
    家有调皮不听话男孩
    高二学生不适应学校环境
    孩子在校不写作业咋办?
    孩子每到考试前就不愿做作业
    孩子欠缺理性思维怎么办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