倩倩家长:您好!
孩子不说实话,说明孩子还是明白是非,知道对错,不然的话,她没有必要撒谎;没有经过别人的同意,把别人的东西偷偷地据为己有,那才是偷。孩子只是随意的拿自己家长的钱,还不是随意地拿“别人”的东西,不能说孩子品德不好。在孩子的心里,妈妈的钱和自己的没有什么两样,偷偷地拿,只能说明你还没有给孩子养成一个花钱要向家长请示的规矩。
问题可能就是因为你“从小都没有给个零花钱”,没有给孩子形成一个如何花钱的规矩。在孩子的印象中,可能妈妈就是不允许自己花钱,一切都是家长给置办,不需要自己花钱,请示也没有用,但是,随着年龄的逐渐长大,她自己开始需要一些经济的支配权力,同学之间有些交往,可能也需要一定的费用,如何跟妈妈要这样的钱,孩子从来就没有经历过,她可能认为妈妈根本就不会允许,所以,只好在你不注意的时候自己“顺手牵羊”了。
尤其是在你发现后,你只是“听了她的解释,也能理解”,“虽然很伤心,但还是原谅她了”,只是“让她回忆‘狼来了’的故事”,而并没有给与相当的惩罚,也没有和孩子商讨与之年龄相应的消费计划,没有给予孩子一定的消费权益和消费指导,所以,孩子的在花钱的观念上,得到钱的方法上,还是在原来的水平上,根本就没有提高和改善。那么,再偷拿你的钱,也就理所当然了,因为她还是需要,只不过在你发现的情况下,还是需要你的“理解”和“原谅”,最多也只是你的“伤心”和她自己的“后悔”而已。
再者,我们在与孩子一起分析问题的时候,纠正孩子的错误认识的时候,一定要抓住和盯住孩子的问题关键,不能随着孩子的说法或者比较浅层的东西转移了教育孩子的话题。比如说,当你孩子已经承认了,“说是在我包里拿的,并且拿了200元。问她为什么拿这么多钱,她说看见好看的饰品想买。(其实家里好多饰品)我听了她的解释,也能理解,因为我也经历过那个爱美的年龄,虽然孩子拿钱我很伤心,但还是原谅她了,并让她回忆(狼来了)的故事,当时她也很后悔,发誓以后再也不会犯同样的错误。”看起来好像你对孩子的教育很成功,但实际上你想一想,这应该是你教育孩子什么最好机会?而你却丧失了什么样的机会?你把重点转移到什么方面去了呢?
实际上,当孩子已经承认了是拿了妈妈的钱的时候,我们应该追究的是“为什么随意拿钱,或者‘偷’钱”,而你却把话题变成了“为什么要拿钱”。
“为什么拿钱”,孩子可以说出很多理由,比如买学习用具、买零食、同学交往、买装饰品,等等,这些问题讨论起来就可能没完没了,谁也说不清谁对谁错,这就很容易让我们转移了教育孩子“不应该随意拿钱”的教育方向,而把教育变成了与孩子辩论“这钱花得是否值得”上去了。更不可思议的是,你竟还让孩子说服了,表示能够理解孩子的“爱美之心”,“原谅了孩子”。你想一想,且不说“爱美之心”中的虚荣心问题,“随意拿钱”和“爱美”挂得上边吗?如果我们抓着一个小偷,他说偷钱是为了给他妈表示孝心买吃的,我们就会认可小偷的行为值得称赞吗?
尽管你又增加了一个“狼来了”的教育,让孩子知道“说谎不应该”。我们想一想,“狼来了”,只是小孩子爱开玩笑,搞恶作剧,而你的孩子偷拿你的钱,却是实实在在的物质需要,她犯的错误虽然有说谎的成分,但更严重的还是“偷”的问题。所以,“狼来了”,孩子也很容易接受,表示很后悔,但孩子接受的是什么教育?只是一个不要说谎的教育而已。都已经是初中的学生了,还进行不要说谎的教育,是不是太低级了?
你可能认为你已经因为孩子“偷钱”教育过孩子一次了,但实际上你在这个机会中,却并没有与孩子认真探讨“随意偷拿妈妈的钱”的错误所在,更没有教给孩子需要花钱的时候应该如何和父母商讨或者要钱,你也没有答应给孩子在经济上有哪些支配的权利,所以,你的孩子还仍然停留在原来的观念水平上,只是继续在是否能够“拿到钱上”动脑筋,即使让你发现了,最多还是一个“理解爱美之心”和“狼来了”的故事了事。
你说得很对,“又发现她拿了我200元,我好气……话说重了,又怕伤害孩子,怕她心里留下阴影”。我们的孩子就是在家长的这种首鼠两端、前后矛盾的影响下被“柔”扁了。
到这里,我想你应该知道孩子的问题在哪里了,不是孩子的问题,是我们家长教育和引导的问题。
第一,教育孩子要明确我们应该教育孩子的主要内容是什么,不要在讨论中转移了教育主题。在你这里不是“花钱”的问题,而是“拿钱”的问题。一次或者一段时间只是一个主题,用不了几年,你的孩子明白的事情就多着了。
第二,教育孩子更重要的不是“堵”,而是因势利导。在你这里不应该仅仅是发现孩子“偷钱”的问题,孩子长大了,应该教给孩子如何向家长要钱和规划自己用钱。当孩子出现问题的时候,我们不是仅仅追究孩子的问题,我们应该想想,我们需要给孩子一些什么样的新东西了。发生了火灾,仅仅救火是不行的,还要想一想,以后怎样就不再起火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