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老师:您好!
总觉得自己生活在痛苦和懊恼中,为自己八年来对儿子的教育感到无力和惭愧.我也曾设法从一次次的痛苦中振作起来,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可又总是遭受现实一次次的打击.
儿子八岁,是个活泼好动的孩子.喜欢运动,也喜欢阅读课外书.只是在从二年级下学期以来,在学校的纪律状况明显严重.有时烦了,累了,(最近期末学习负担较重),就不做课堂练习了.(家庭作业还能完成)上课愿意打扰别人,或用桌子挤前面同学.老师说他只听得进表扬的话,说不得.他曾有过两次在学校大发脾气,所以老师说不敢深说他,现在拿他一点办法都没有,建议我抓紧时间到医院看看.我知道自己以往的教育方式有些粗暴,急噪.也忍不住动手和责骂他.但我一直在学习和不断改正.每天也鼓励他,讲道理.可没有什么效果.
我很烦恼,我也是一名老师,自身工作压力就很大,又要不断的烦恼子女教育问题,我如何能看到希望.帮帮我!
周胜男
周老师:您好!
如果以“自身工作压力大”作为没有教育好自己的孩子的理由或者借口,这本身就是一个问题;如果把“教育子女”也当成一个容易引起自己烦恼的事情,这本身就很难解决你现在所面临的问题。因为,我们不可能改换自己的工作了,而且教育子女的事情也只能由我们家长自己来承担。
如果你的一个学生,学习很优秀,同学人缘也很好,你让他当了班级干部。如果他的班干部没有当好,很烦恼,或者就以“学习压力大”为借口,说班级工作不好做,说同学们怎们怎么不好管理,向你发牢骚,或者提出不想再当班干部了的时候,你会对他说些什么呢?
我想,作为一个班主任,你一定会和他说,尽管学习有压力,需要尽力,但当班干部、做班级工作,只是需要在下课不学习的时间,和尽力学习不矛盾;你也会和他说,只要热爱班级工作,我们就可以借着班级工作来处理好与同学们的关系,来锻炼和提高自身的工作能力,为将来进入社会多拿一张“入场券”,何乐而不为呢?
反过来,我们为什么不想一想,难道我们的工作压力能比学生学习压力的大吗?学生需要学多少门功课,我们却只教这一门课啊;学生的学习成绩直接关系到升学、就业以及他们的终生命运,我们的工作只不过是关系到这一年领导对我们的评价嘛。如果我们真正地热爱教育工作,关心自己的孩子,那么,问题再多,我们也不应该感到烦恼,而是兴奋;如果我们有足够的工作能力,那么,再多的问题在我们的面前也不成问题,我们本身就是搞教育的嘛。
再有一个假设:如果把我们当教师的孩子送给那些也整天忙忙碌碌的政府官员家庭中去教育和管理,你放心吗?你会担心什么呢?不就是他们可能更不懂如何教育孩子,他们更没有时间来管理和教育孩子吗?可能你会更不放心。比较下来,我们当老师的尽管工作也很忙,但还是比较有规律的,基本可以预测到什么时间下班回家,尽管我们教育孩子还是不得法,但毕竟教育孩子还是我们的专业。让老百姓们想一想,连自己的孩子也不能教育好,还有什么资格说能够当一个合格的人民教师?说句不好听的,在自己孩子的教育上的失败,这本身就意味着教育的失职。
我说的上面这些,不是信口开河,也不是给你讲大道理,而是从自身的经历悟出来的经验。我也是当老师的,而且也是最底层的民办教师,在学校里,当着班主任,教着几个班的英语,或者语文,或者数学,还要承担着学校里安排的诸如办墙报、写材料、组织文艺节目等外差,更大的压力是来自于每年期末和年底的考试分数排队、评等,用学生的考试成绩、班级管理成绩来评价自己的可怜的工资、奖金;每周回到家里,还有几亩承包地等着耕种、浇灌、划锄、洒药、收割;更特别的是,因为我没有上过大学,没有读过师范,完全需要靠自学来更新自己的知识和能力,一直坚持自学考试,两年拿下专科,三年拿下本科,别人感觉不好学的英语也要靠自学考出合格证,甚至与教学无关的法律、计算机、心理学也都成了我业余学习的内容。应该说,有脑子就需要你动脑子,有体力就需要用你使体力,但是我动脑子,没有感到烦恼;使体力没有感到有多累,反而体会到的是自己的责任感和成就感,因为,我们并没有因此而耽误了教育自己的孩子,也没有因为教育自己的孩子而耽误了班级管理和教学,反而我感到,教育自己的孩子正好就是管理班级和教学的前期实验,教育孩子也是教育管理学生的经验的再现,相互补充,相得益彰。后来不仅我的教学登记不低于别人,家里的承包地也重得不错,自学考试拿下了两个专科、一个本科,一个研究生。自己的孩子也正是在我做这些事情的同时从出生到慢慢长大,从小学到中学、从中学到大学,到现在的研究生。孩子的成长是和我的工作、我的家庭、甚至我的身份和地位同时增长和提高的。
我的经验没有别的,就是该干什么的时候,就专心干什么,不为别的事情烦恼,一心一意把眼前的事情做好;把任何自己做的事情都当成自己本身就应该做的,而不是格外的负担,是快快乐乐的去做,即使有困难,也不是感到烦恼;注重用研究的心态去思考自己需要做和已经做过的事,从中找出经验和规律,不断提高自身的教育工作能力;面对成功,学会体验成就和分享成就,面对困难和失败,不埋怨,不抱怨。我不是只用自己原来的那点可怜的高中学历所学的东西来应付工作和生活,而是在工作生活中不断地吸取和获得,自己从来不感到疲惫和劳累,更没有什么苦恼和烦恼,我是和孩子、和学生、和我的家庭和整个社会一起成长着的。
所以说,你现在面临的问题不在孩子身上,而就在你自己的身上。不用说孩子生下来一定是不错的,就是到了现在让你很烦恼的时候,你也知道孩子好运动,而且好读书,这不就是一个很不错的品质吗?
至于孩子“有时烦了,累了,就不做课堂练习了.”这不是与你看到孩子成绩不好就好像没有希望了也一样吗?孩子“只听得进表扬的话,说不得,在学校大发脾气,老师说不敢深说他”,这和你现在的心态又有什么两样吗? 孩子现在知识二年级,就感到“最近期末学习负担较重”,难道一个小二年级的学生能有多重的负担?你的这种感觉会给孩子带来什么样的影响呢?孩子“上课愿意打扰别人,或用桌子挤前面同学”,我想这不可能仅仅是上学的问题,一定在平时的生活中就有所表现,只不过我们认为那不影响孩子的学习成绩就不以为然了罢了。
说到这些,你想一想,问题出在哪里呢?
第一,家长就是孩子的榜样。如果一个家长动辄烦恼,动辄感到压力大,孩子肯定不会心情开朗和轻松;如果家长动辄感到很累,动辄动粗、烦躁,忍不住打孩子,孩子不用你教他也会动粗、烦躁的。家长的观念、态度、习惯,事情的做法,对会直接影响着孩子,甚至家长工作的情绪、工作的方式、工作的成就,也都会直接影响到孩子的生活和学习,影响到孩子品质的形成。
第二,仅仅是“每天也鼓励他,讲道理”,的确不会“有什么效果”。因为,一个人的改变不是从别人的鼓励和讲道理中改变的。改变,需要实际行动,而打骂不是教育的行动,只是一种惩罚;讲道理也不是教育,当家长、当老师,都不是让我们去给孩子讲道理的,谁听道理讲得多了也会烦的;鼓励,也只是对那些生活在困境中的弱势者有效,而顺境中的优势孩子,缺少的却是挫折教育。
教育,就是需要我们当家长何当老师的,在日常生活中,在平时的学习当中,凭借生活、凭借做事、凭借知识、凭借能力训练,来形成孩子良好的习惯,形成孩子正确的观念,形成孩子积极的态度,形成孩子的过硬的自我控制能力等品质。
等你自己不再感到烦恼,不再感到烦躁,不再动粗,不再打骂孩子,等你自己不再感到工作有多大压力,等你自己工作也很顺心的时候,你孩子的问题也就没有了。也就是说,等你自己改变了,你的孩子一定会也随着改变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