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老师您好:
前几天在济南听了您的讲课,回来后感想很多。今天我想向您讨教的问题不是在搞学习心理辅导实验中的困惑,而是我校一年级新生的一个现象:前两天新学期开学,我们学校一年级一位家长找到我向我哭诉,她的孩子不知为什么,在家好好的,一到学校就开始呕吐。根据家长提供的现象,我在上周每天都观察这个孩子,都开学一周了,这个孩子确实每天到校后总是呕吐不止,家长一直说这种现象到家后就好了,而且以前从来没有这样过。请问李老师,这个孩子的现象是不是得了上学恐惧症?我对这个孩子应该做怎样的具体工作才能帮助她?
曹红bx
曹老师:您好!
给你回信晚了一点,不知这个一年级的学生的情况现在有何变化。我的主要研究方法是学习心理,对此类问题也接触不多,通过近几天的查询资料和思考,我认为有几点需要注意的是:
第一,出现类似的问题,尤其是学生躯体症状很明显的,一定要首先推介到有关医院进行查检和诊治,以免耽误诊治,贻误病情。
我们学校里的心理咨询,不能包打天下,只能针对学生在学习生活中出现的心理问题和障碍进行一些辅导和咨询。如果通过医院确诊不是躯体性的疾病,只是心理问题,我们可以做一些相应的辅导工作。有些较重的心理疾病,我们也要推介到相关的心理治疗部门。切记,学校心理教师的任务是咨询和辅导,而不是诊断和治疗。
第二,根据你说的情况和相关的心理疾病表现来看,如果这个学生不是躯体性疾病而就是心理问题的话,他可能属于恐怖症,或者癔症性精神障碍。你可以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分析判断和做一些相应的心理辅导。
恐怖症是一种对某些特殊环境、物体或在与人交往时不合情理而又异乎寻常的、强烈的恐惧或紧张不安的内心体验,从而出现不必要的回避反应的神经症。一般少年儿童与妇女较多。
恐怖症的主要表现症状就是恐怖,而且反应及其强烈,并同时伴有心慌、脸红、出汗、颤抖等植物性系统紊乱症状。由于担忧恐怖刺激物或情境出现,常有期待性紧张不安和焦虑,能避则避,如果恐怖刺激物或情境一旦出现,则极力逃避。学生如果对学校情境有恐怖心理的话,他不仅在学校里会出现恐怖紧张不安的反应,就是在家庭当中也会极力避免谈及学校,甚至就不去学校,当家长一定把学生送到学校时,则会出现很强烈的逃避反应。
恐怖症的诊断要点:一是明知害怕担心的实物或情境不会伤害自己,自己的恐怖反应是不合理情理、不切实际的,但难以摆脱;二是发作时时常伴有心慌、脸红、出汗、恶心、头晕、颤抖等植物性神经功能紊乱症状;三是对引起恐怖反应的处境、物体、人际交往极力采取回避态度,尽管也知道回避是没有必要的,但仍然无法控制,反复出现,因而影响一个人的正常行为和社会适应能力。
如果是恐怖症的话,矫治的方法有两种:
1、倾听。我们要认真倾听学生对自己病情的诉述,准确地把握住学生的第一次发病的情景,分析学生性格特点与疾病之间的可能存在的联系,找出导致疾病的不良条件反射的原因,并加以安慰。
2、榜样。我们可以陪同学生面对他所恐怖的对象,让他观察和体验我们老师或者其他同学的正常反应,并鼓励他也做出正常的反应。
3、系统脱敏。系统脱敏是一般心理辅导老师都能做的,这里就不详细的介绍了。
但根据你说的情况,这位学生如果没有真正的躯体疾病的话,他表现更像是癔症症状。
癔症,也叫歇斯底里症,这是一类紧接心理社会刺激起病或发作,症状缺乏病理解剖学和病理生理学基础。一般起症比较急骤,起病前多有心理社会刺激,通日常生活和人际关系中的一般矛盾,因暗示或“继发利益”发生、加重或减轻、消失的神经症。就是说,这个学生是因为上学不适应老师的威严或者学生喧闹竞争的群体,而出现呕吐现象,尽管有呕吐,却难以从他的饮食和身体健康上找到原因,并且在呕吐后得到老师或者同学以及家长的格外关照,或者可以不上学,或者避免老师的威严与不适应的群体这些“继发得益”,就是可以使得这种呕吐的症状继续在同样的情境中发生。
这种症状一般是学生本人曾经见过或听过的亲友等曾出现过的这种疾病的症状,也可以是他曾经有过的不健康体验而想象必然会伴随出现的症状。比如,只要有过一次上学呕吐,他就会把呕吐和上学形成必然联系。癔症症状与真正的疾病症状的相似程度与患者对这种疾病的了解程度相对应。也就是说,当这个学生对呕吐的方式、状态等情况越是熟悉,他的症状就越是象真的一样。尽管癔症症状表现为患者他自己想象中的疾病症状,但并不是故意的,而是无意识的,不是装出来给人看得。
癔症症状可因为暗示或“继发得益”而变化。人多时症状会加重,这是他暗示的结果,他认为人人都将他作为病人,他就应该有更严重的症状。而当他独处,比如在家里,或者将注意力转向其他对象时,比如看电视,做游戏等自己喜欢的活动时,病情也会减轻或者消失。这也是自我暗示的结果,因为他不把病当作一回事。同时,他在取得他人同情、格外照顾、异常关心等“继发得益”时,病情就会持续,未能“继发得益”则病症就会减轻。但所有这些都是“不自觉”的,我们一定不要说学生这是装出来的。
癔症的诊断要点:一是起病急骤,病前有明显的心理社会应激,比如上学,或者上自己比较紧张的课程。二是癔症症状缺乏相应的病理解剖学和病理生理学基础,就是说找不到呕吐的原因,比如消化不良、食物中毒、严重感冒等等,这个最好由校医来诊断。三是癔症症状可因暗示发生、加重或减轻、消失。四是癔症症状的持续时间与“继发得益”有关,比如学生呕吐的时间与对他照顾的时间相对应,没有人注意反而会减轻或者消失。五是应排除其他精神疾病和躯体疾病引起的癔症样症状,比如,没有食物、疾病等因素。
对癔症的矫治方法是:
1、疏泄。疏泄的主要方法是引导学生详细地讲述与癔症症状发作相关的继发性生活事件内容,可以让学生谈谈自己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开始呕吐的,自己的呕吐与什么有关。这样有助于我们把握患者癔症的精神诱因,为解释、暗示等进一步心理治疗做准备,又能使学生的痛苦情绪在尽情宣泄后得以减轻。
2、解释。解释的主要目的是要让学生明了并相信,他的这种呕吐的症状并非由躯体疾病引起的,而是自己的心理因素所致。
解释的方法的关键是不要纠缠癔症症状本身,而把注意力集中在触发癔症症状的心理因素上。既不要反复盘问癔症症状发作的特点和表现,以避免产生不良暗示作用,更不能泛泛而谈癔症的机理,或者带着怀疑的语气否定患者目前的疾病状态,以免引起其装病的错觉。
3、暗示。积极的暗示可以减轻和消除癔症症状。
可以用纯语言型的暗示,通过解释使学生了解呕吐症状是由心理因素造成后,在言语的刺激诱导下使学生更有效地把握和控制自己的心理状态,祛除导致癔症症状的心理原因而使症状减轻和消失。如果学生就是因为不适应学校的环境,或者担心老师的责罚,我们可以知道学生如何认识和处理与老师的关系。如果是因为同学关系的问题,我们就应该教给学生如何处理好与同学之间的关系。
暗示也可以是治疗性暗示。安慰剂暗示是治疗性暗示的一种,主要利用各种无实际药物效用的安全药物或各种非药特制剂对患者进行所谓“治疗”,并配合言语暗示使癔症症状减轻或消失。如果学校有校医的话,可以和校医配合起来进行。如经脉缓慢注射葡萄糖酸钙,必定使其引起微热感觉,在注射同时暗示学生,只要他全身有热的感觉,就意味着药物已起了作用,呕吐症状也就必定会随着这种“对症药物”的使用而逐渐减轻以至完全消失。
利用淀粉、糖类、水等做成偏激的口腹“药物”进行安慰剂暗示也可以达到同样的效果。还有一些辅助暗示治疗是利用常规的对症治疗作为辅助手段结合言语暗示使癔症症状减轻或消失。比如用针灸某个穴位的方法,也能取得比较明显而突出的效果。当然,这些治疗性暗示都应该在专业的医护人员操作中进行。
4、药物治疗。这一点必须遵医嘱。
区别癔症与恐怖症的关键在于学生是否有恐怖反应和躯体病症的反应。恐怖症的恐怖反应很强烈,而癔症虽然也因心理社会情境刺激,但基本没有恐怖反应,而是直接的躯体疾病反应。
特别要注意的是,要明确定学生是否属于恐怖症或者癔症,更重要的是首先确诊学生没有其他躯体性的病症。以上分析和方法仅供参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