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老师您好:
我是水木年华,看了你上次给我的留言,我很触动。是的,我应该好好反省一下,如何教育好刚上初一的孩子。今天还有一个问题,孩子现在有一个最大的毛病,题做得越多错得越多,事后孩子总说粗心,我认为是不用心,应该怎样办?
水木年华
水木年华:您好!
按照概率来说,做的题目越多错得越多就对了;从孩子的自身的心理状态来说,做题越多错题越多也是很正常的,你想想,做的题多了,时间长了,精力就不会那么集中,就更容易出现不该出现的问题。
我曾经发现过一个很有趣的现象:有的老师愿意给学生布置写生字的练习,一布置就是写十到二十个生字,而且每个字要连写十遍,甚至二十遍,以为这样就会使学生巩固刚学会的生字。其实不然:认真观察一下,就会发现,一般的学生,前三遍很少出错,大都是从第四遍开始,每多写一遍,错误就会多出几个。本来都能够写对的字,后来的重复当中,错误越来越多,而且出现的错误都能够继承下来,一旦写错,会在后面不断地出错。
原因何在呢?
第一,就是学生写得不耐烦了,心浮气躁,就容易疏忽一些容易出错的地方;
第二,正确知识的巩固,不需要那么长时间、那么多次数,从心理学的角度讲,50%的学习过度就可以了,就是说,如果学生写两遍就能够记住这个字,那么,在多写一遍就可以了。再多了,就可能出现错误学习的现象。
第三,学生在重复练习的过程中没有总结和归纳学习的内容,没有形成规律性的认识,只是眼看手写,一旦停下、或者多次重复,就会出现失误,而这些失误会成为新的学习内容被学生记住。
这其中,指导学生学会在反复练习中归纳特点、总结规律,是关键的一项要求。
也就是说,要指导学生作业,一定要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要明确老师布置这些作业的目的是什么,是为了验证什么?还是为了熟练什么?还是为了说明什么?要验证的就是老师刚刚讲过的解题方法自己是否掌握了,是否真的会用、有用、好用?是否可以总结出一些规律和模式?等等。明白了这些,做练习就不仅不会出错,而且练习也就意义和效率了。
第二,要明确这次或这些练习练的是什么,在书上或老师的讲课中是如何讲的。老师不管布置多少练习,都是有针对性的,不是针对书上的例题,就是老师或者书上刚刚讲过的主要知识点,或者是老师补充的类型题,这些只要认真看看题目,都能从老师的课堂笔记中、课本中找到相应的知识点,这些就是做练习的“根”。只有“根”找到了,做练习不仅不盲目,而且也就会知道该怎样做,不会出错了。
第三,做练习当中,尤其是反复做一种类型的题目,就注意总结规律和模式,从题目所给的题目条件、所提的解题要求、所使用的解决方法,与最后解题的过程与结果之间有什么样的关系,哪些是必然的关系?哪些是必须的过程?哪些最简单的方法?这些问题明白了,学习的真正目的也就达到了。这就叫做学习。否则,做题做多也无用,不仅过后就忘,越多越难记,而且也会让人感到学习这些东西没有用处。
第四,在完练习最好回过头来想一想,这样的题目,最容易在哪些地方出错。这就是所谓形成“陷阱”意识。老师布置练习题目,本身就是为了检验学生是否真正学会和掌握刚刚讲过的知识点和要求,所以,每个题目,并不是泛泛而出的,而是根据学生容易出现错误的内容与方式来设计的。每一个容易出错的内容或方式,就是一个“陷阱”,如果学生能够避过着所有的“陷阱”就说明学生基本掌握了这部分知识,如果有错误,就一定是掉到某一个“陷阱”里去了。如果学生自己能够树立“陷阱”,即使出现了错误,他会认真地分析“陷阱”的特点及规律,并找出避开“陷阱”的方法,以后不再出现类似的错误。
任何一个学生如果能够按照以上的四个要求做练习,不仅可以避免不该出现的错误,而且做题的效率也会大大提高。
作为初中一年级的学生,做练习题目,一般能够坚持一个小时就可以了,就可以休息一会,然后再继续做。
这位家长,你不妨让孩子一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