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决问题是目标
——解铃还须系铃人
所谓“以和为贵”,一个家庭能和,则子孙万事顺遂;一个公司能和,则事业一帆风顺;一个社会能和,则生活美好富足;整个世界能和,则人民安居乐业。
家长、孩子与老师能和,则能有效促进孩子健康成长。
如果不和,家长、孩子与老师的合力关系式1+1+1﹥3就变成了减法算式1+1+1〈3。而改变关系的主导因素往往在家长身上。
学生小林,挺秀气的男孩子。在小学的时候,因为完不成作业,一日,被老师打了屁股,并且规定其在讲台前将作业完成。小林的妈妈,姥爷先到教体局、再到校长办公室,最后到老师办公室很不平静地理论此事。老师体罚小林固然不对,那么作为家长采用此种方式是不是解决问题的最好办法呢?后来转学了。无独有偶,小林到了初中,因为完不成英语作业,又挨了敲,家长发短信给班主任老师表示很不满:老师撒气不必下手太重。书上不做标记,就发邮件给校长责骂老师教得不好。小林上完了初一,又转学了。
小林的两次转学,使得父母、孩子、老师三者之间的合作关系并没有维持下去。
原因是什么呢?是不是可以从下面的故事受到启发。
在台湾曾有一个棒球场上的笑话:有些群众观看球赛时,每当投手投了四坏球,立刻表示不满,齐喊:“换投手!换投手!”捕手漏接时,又是一阵大叫:“换捕手!换捕手!”打击手被三振出局时,还是传来:“换打击手!换打击手!”
整场都在鼓噪、反对,终于有一个观众忍不住了,他站起来大声喊:“换观众!换观众!”
换投手、捕手……其实该换的是自己,而不是别人。
小林在学习上的怠惰,责任完全在老师吗?小林的家长是不是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呢?被老师体罚了,反过来,作为家长是否该反思一下自己的教育,不写作业,不做标记,怎么就没有培养孩子的勤奋性呢?
这是典型的失职行为,家长自己没有教育一个好孩子,孩子出了问题,却只是追究老师的责任。曾子说:“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如果没有这样的自省之心,家长首先破坏了合作的关系。其实,小林受到体罚,家长心疼,是可以理解的。那么用其他的方法能否解决问题呢?方法是很多的。妈妈到校后,正话反说可不可以呢?
“老师,小林不写作业,他爸爸还在家心疼,我觉得你敲得对,作为一个学生不写作业就要惩罚。”让老师自我反省:“哎哟,人家的家长心疼了,以后还真得注意……看,人家的妈妈多么通情达理,这么理解老师的苦心,以后孩子有问题,应该找他妈妈好好商量一下……”此时的老师可能就会很真诚地向小林的妈妈道歉。
俗话说:解铃还须系铃人。在小学时,小林的家长在遇到问题先到教体局,再到校长办公室,最后找老师,转了一个圈,又回到了原点。在初中,英语老师惩罚了小林,家长也不找当事人,而找班主任,让班主任出面也未尝不可,但却认为老师体罚是对孩子撒气,而不是觉得是老师在惩戒孩子的错误。书上不做标记,不找老师商讨对策,如何让小林做到“不动笔墨不读书”,却发邮件给校长,指责老师不会教学。
小林的问题之所以从小学延续到初中,是家长在最初就没有去真正解决问题,而且用自己的认为正确的方式终止了家长、孩子与老师之间的合作关系,小林的两次转学,问题真的得到解决了吗?到了新的学校,有如此的家长,又会是如何的境况呢?我们只能为小林祈求上苍的帮助,因为他的父母似乎只有转学——换老师一种途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