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和老师在某个问题上意见不统一怎么办
——充分了解 减少分歧
老师和家长鉴于实践的领域、生活的环境、思想认识等的不同,在某些问题上可能会意见不统一。比如老师的教育理念,老师对孩子施与的教育的方式、方法等。造成意见不统一的途径是什么呢?可能是偏听,比如听了孩子的一面之词;也可能是亲眼所见、亲耳所听。有了分歧,怎么办呢?只有充分地了解,才可能让意见统一,或分歧少些。那么如何充分地了解呢?
一 亲耳听一听
明惠上人赶鹿的故事可能会给我们启发。
有一天,一头迷路的鹿跑进高山寺境内,明惠上人看了连忙说道:“哪里来了一头鹿,快把它赶出去!”他不但召唤弟子们驱除,自己也拿起拐杖赶鹿。
弟子们都感到大惑不解,心想:平时慈悲亲切的上人,连一只蝼蚁尚且护念,为什么今天会这样严厉地鞭杖赶鹿呢?门徒不禁议论纷纷。
明惠上人耳闻此事后,便向弟子说道:“我是为了不让鹿习惯人,所以才赶它出去,如果鹿习惯了和人相处,就一定会时常跑到有人的地方,这么一来,就会对人失去警戒心,因此丧失生命。你们只看到我鞭策迷鹿,却看不到我的慈悲。”
明惠上人的行为让众弟子的不理解,那么明惠上人的语言阐述了自己的思想,所以在理解之余让人心生感叹。
有一位家长,不同意语文老师让学生自己选择作业的方式:为什么老师不明确规定作业?老师做了如下的交流:每学习一课,都有一个总的学习目标:一了解作者;二概括文意主题;三 熟读课文,赏析词句段;四 会写生字词;……单说生词,有学生写一遍就能记住,有的学生写三遍未必记得住;有的学生是用眼记住三四个词,然后默写下来,有学生看一个写一个;有学生是写一遍后让家长默写,有学生让录音机默写。那么老师布置学生写几遍呢?所以老师只是让学生形成习惯有计划地逐个解决学习目标,至于数量和完成的方式自己确定,但是第二天课堂测试要拿出质量和效果来。听了老师的话,家长的心也放下了:老师是为了让学生自己学会安排学习内容,预测学习效果,最终扔掉老师这根拐杖。
但有的家长与老师产生分歧,他并不去亲自到老师跟前听一听老师的思想,一个电话打到教体局、校长办公室,这样并不能消除分歧,而只能让分歧存在,让不理解存在,如果孩子的成长不尽人意,那么也会让愤懑存在。
二 亲眼看一看
有了分歧,找时间到老师的办公室看看,利用家长会、家长仿效日,到学校、到教室看一看,或许会增加理解。眼见为实,其实有时眼见也未必是“实”。
悦西法师出家前,俗姓王,是个信佛虔诚的居士,在寺院中打扫、挑水、砍柴,做种种事物,人勤劳又发心,因此得到全寺住众的尊敬。
在寺庙里住了一段时间后,发现他经常在用过早斋后,行迹神秘地外出,每当别人问起去处,他总是轻描淡写地答说:“去办点杂事。”王居士如此密不告人的举止,引起了一位住众的好奇。有一天,这个人就尾随着王居士,才发现他走进一家妓院。
跟踪王居士的人,气呼呼地回到寺中,把亲眼所见之事,禀告主持和尚,全寺人众,一致要求主持一定要驱逐他,要他迁单(离开寺院),等王居士回到寺里,知道大众已经知晓他每日的行踪,他没有求情,也没有辩解,只是要求临行前见主持和尚一面。
王居士向主持说:“我个人被驱逐离寺不要紧,但是如果影响寺院的清誉,这个罪过,我就担待不起,请和尚慈悲,随我前往一趟。”当王居士提出这个请求,全寺哗然,都一再劝阻住持和尚不可听信他的狡诈之词。王居士又说:“亲眼所见,亲耳所听未必是真理的实相。”主持平时十分欣赏他的为人,对王居士到妓院之事,心有疑虑,于是答应他,明天早上随他前往。
第二天早上,住持和尚以及全寺的住众,跟着王居士来到妓院的门口。当他们踏入门槛里,两排穿着海青的女众,依序排列着,脸上看不到化妆品,听不到莺莺燕燕的声音。当王居士引磐一落,她们合掌礼拜后,随着木鱼的节奏,开始念佛。南无阿弥陀佛,并没有放弃这块情欲的泥沼,但是在她们的脸上,绽放着青色青光、黄色黄光、白色白光,一朵朵光无瑕秽的莲花。
王居士,身入青楼妓院,用念佛声,使她们卸尽铅华,广植内心的净莲。如果只是听住众的“亲眼所见”,如果不是主持去亲眼所见,又怎能理解他的行为呢?亲眼所见的也未必是真境界。
当老师提议学生读名著的时候,有的家长说,课本都没读好,还读什么名著?当家长访校日听了老师的课《课外阅读与习作》课后,家长感慨说:“啊,老师,看来名著还真得让他好好地读。”还打电话征求老师,买哪个版本的。
充分地了解,才能让意见统一,让分歧缩小。
当然,有时意见不统一,也无妨让其存在。
比如,一位女生身体素质不是很好,感冒来临,一般会病几天。老师建议:平日多锻炼,假期最好参加一项体育运动项目。但是家长却又给报了学习辅导班,复习旧课,预习新课。几乎排满了假期。这样,老师的重视体育与家长的重视智育存在分歧,当然只是注重了孩子某方面的发展不同而已。有时也不必强求统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