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德,在课堂的感动中
那一堂习作课上完了,我的心沉浸在感动中。我被学生感动,我被自己感动。
课开始了,我让学生谈在起草关于母亲的演讲稿中遇到的问题。学生说:
“不知道选择哪些内容写?”
“怎么写呢?”
“别人母亲的事迹和自己母亲的事迹如何衔接呢?”
“可以运用哪些表现手法?”
我让他们把问题板书在黑板上。这就是这节课要讨论解决的主要问题。
于是我带领学生简单回顾了林肯的演讲稿——《真正的英雄》的写作特点:文章内容的选择,内容安排上的条理,线索,运用的表现手法等。接下来,我组织学生小队互相传阅彼此的草稿,并重申阅读的目的:学习同学的长处,修改不足之处。并且在心中选好本组最感动自己的作品。
传阅完毕,我让小组选出能代表自己小队水平的作品。前三名举手的小队,我邀请他们的代表走上讲台,轮到三小队,他们一致喊:“骄阳!”我颇感意外,因为选他们组,我满以为他们会选择文笔一直不错的李佳欣。怎么是骄阳呢?这太让我意外了!不过看着他们迫切的目光,听着他们肯定的语气,我还是较平静地招手。前两名同学读完了,轮到矫阳读了,“母亲像罗盘,给我们导引方向……”我凝神听着……文章读完了,教室里想起了热烈的掌声,一点不夸张,学生涨红着脸,起劲地拍着。我也激动了,语调高昂:
“我想问问同学,为什么给矫阳掌声?”
“老师,他写得太好了!”
“老师,他的变化太大了!”
“是啊,张老师也有个疑问,矫阳,怎么写出这么好的文章?”
矫阳不好意思了,他说:“就是昨天晚上回家写的。”
“用了多长时间呢?”
“一个小诗吧。”
“阳矫,张老师不禁想到了一句话‘棍棒底下出孝子’,难道‘棍棒底下出美文’吗?……张老师希望你的笔下出美文,但不希望动用棍棒。”阳矫腼腆地笑了。
我不禁想起了就在昨天下午的课外活动发生的一幕。
每个老师在每学期要出节公开课,我的课安排在母亲节后,又正好刚刚学习了林肯总统的演讲稿——《真正的英雄》。我决心让学生仿照此文来写一篇关于母亲的演讲稿。我搜集了关于母亲的四方面的材料:一与母亲有关的俗语、格言,如但丁:“世界上有一种最美丽的声音,那便是母亲的呼唤。”二 诗中的母爱,如孟郊的《游子吟》,刘廷蔚的《献诗给母亲》,“母亲啊!/在你的田园里/我是青青的禾麦……”冰心歌颂母爱的十首小诗。三歌中的母爱——妈妈的吻(付林)。四 子女心中的母爱,如我收集了胡适的《我的母亲》张友德的《母亲,我要把金牌挂在您的脖子上》以及梁晓声的《母亲的血泪情》。我想通过这些资料的阅读,让学生充分感受母爱,在感动中能写出关于自己母亲的赞歌。
浏览草稿,我发现了四本不理想的文章,其中有阳矫的仅仅写了三行半。
我很不满意他们的表现,我花费了精力搜集资料,搜集的过程中,我读着这些关于母亲的文章,有时眼泪竟情不自禁地溢满眼眶。学生怎么竟如此不认真呢?其它的尚且可以理解,但这次让我不能容忍,我决定给他们点儿颜色瞧瞧。
课外活动,进了教室,我先让他们欣赏了基本草稿本,然后让他们找来了笤帚,我用笤帚敲了他们的手掌,并且掷地有声地对他们讲:“妈妈每天辛辛苦苦地为你们付出,竟然这样不认真对待习作。应该怎么做今晚回去好好想想吧!”
今天,学生、矫阳、我竟创造了这样的感动。
我庆幸,我把选择作文的权利交给了学生。如果是我选择,可能鉴于固定的思维,我不会选择矫阳。学生因为自己的发现,因为同学的进步兴奋着我庆幸矫阳的变化及时得到了展示,他因为自己的变化激动着。我欣慰,矫阳的积极改变。
在这种感动中,我满怀真情朗读了自己写的文章:
在春光中成长
——迟到的母亲节礼物
小小的花
也想抬起头来,
感谢春光的爱——
然而深厚的恩慈。
反使她终于沉默。
母亲啊!
你是那春光吗?
母亲是那春光。
春光中凝聚着信念,它可以穿透生活的艰难,让信念到达彼岸。春光中蕴含着力量,这力量鼓励生命超越自我,实现梦想。春光中也隐藏着玫瑰的尖刺,如果随意触碰生命,那尖刺就会毫不留情。
读梁晓声的《妈妈的血泪情》,我懂了,母爱中凝聚着信念:看书对孩子总有些教育的。因为有这信念,母亲在阴暗、低矮、闷热、吵杂的小工厂里心甘情愿地做活;因为有这信念,当儿子跑来要两元钱买书时,母亲并不多问,手伸入衣兜,掏出毛票默默点数;因为有这信念,面对旁边女伴同情地指责,母亲淡然俯身继续蹬缝纫机。
因为有这信念,母亲最终成就了儿子:也成了写书的人。
读报告文学《母亲,我要把金牌挂在您的脖子上》我懂了母爱是一种力量,母爱的力量鼓励着安金鹏在学校里不论大考小考总名列前茅,口含石子学英语,嘴角渗出血水不觉苦;母爱的力量激励安金鹏顿顿只吃两个馒头,穿补丁摞补丁的衣衫仍坚信:腹有诗书气自华;母爱的力量鞭策着安金鹏不断冲刺数学奥赛,最终在阿根廷实现了梦想:把金牌挂在母亲的脖子上。
读胡适《我的母亲》我懂得了母爱是那春光,但春光中也隐藏着玫瑰的尖刺。胡适对姨娘随口的一句轻薄话,母亲在晚上人静后,罚他跪下,重重地责罚了一顿,因为哭泣,足足害了一年多的眼翳病。所以他把母亲又称作严师。因为母亲给了他做人的训练,使他学得了“待人接物的和气”,能“宽恕人”“体谅人”。
在文章中,我读懂了母爱。在生活中,我又岂不在时时享受着母爱?
儿时的记忆中,每次包饺子,母亲总会包黑、白面两种,爸爸碗里全是白的,我和哥哥碗里黑白混杂,而母亲的碗里则全是黑面的。我不喜欢吃黑面饺子,竟有些憎恶它们的存在。而瞅瞅母亲,她吃得津津有味。一年之中,妈妈唯一一次吃白面饺子,是在大年除夕的晚上。
母亲喜欢我们读书,每次看我伏在书桌旁看书,在劳动的间隙仍能在场院的小屋里读书,她就会很满意。但当时间稍许晚些,她就会催促:“快睡觉吧,别累坏了。”
在春光中,我渐渐长大,成家,离开了母亲。每次见她,总想为她的健康做点什么,想给她捏捏腿,捶捶背,她总是说:“整天工作,怪累的。坐着说会儿话行了。”让我逼急了,不得已,躺下来,只一会儿,又起身:“好啦好啦,我自己会捶,歇会儿吧。”我唯有心中叹息。
一日,闲谈中,母亲说:“邻居的女儿回来说‘人家她女儿在学校里可优秀了。’”看着母亲的笑脸,我知道她内心的满足感。可是,母亲,我是何等惭愧,我不觉得自己优秀,恰恰相反,我甚至有时觉得很失败。不过,虽然我不优秀,我会为之努力,不敢懈怠。
我是小小的花,
也想抬其头来,
感谢春光的爱——
在我小小的花蕊中,
散发着丝丝清香,
在春光中荡漾,
去芬芳身边的每一片心空。
在我小小的花瓣上,
用我的心凝聚着一滴晶露,
在春光中闪耀,
去润泽身边的每一片海。
学生也给了我掌声。
“同学们,刚才的交流,大家有什么收获呢?”
“我知道该写哪些内容了。”因为在我们交流的文章中既写了别人母亲的事迹,也写了自己母亲的事迹。
“我知道该怎样衔接了。”在我的文章中我特别运用了一个过渡段,承上启下来衔接他人母亲的事迹和自己母亲的事迹。
“我知道可以在哪里运用排比句式了。”起草前,我曾经朗读了几种不同的排比句式,并让学生摘录了两种排比句:总领式,点明主旨式。在我的习作的第二段,我精心运用了总领式排比句,可能对学生有所启发。
“我知道可以怎样引用诗句了。”
“我知道如何首尾照应了。”我的习作中,开篇我引用了冰心的诗引起下文的记叙,结尾我又对此诗进行拓展延伸,升华情感。
“知道张老师的收获是什么吗?”
“这个周末,我要到妈妈家,好好爱她一回。”这是我的真心话,我的眼前已经又浮现出了妈妈的面庞。
我又一次感动于学生问题的解决。无需我多讲,在交流展示中,学生自己解决了问题。我也感动于我的内心。
那么接下来的修改,就顺利得多。学生埋头认真修改自己的文章。
虽然母亲节过去几天了,我仍然让学生把习作带回家让妈妈阅读,在妈妈的留言中,我读到了妈妈的感动:
“孩子,你的习作水平比以前更高了。”
“孩子,妈妈很高兴,妈妈看到我的女儿长大了。”
“孩子,你爱妈妈,妈妈也爱你。”
……
师德是什么,师德在课堂的感动中,学生感动,在变化中感动,在感动中成长;教师感动,在感动中步入课堂,在感动中走出课堂。
课堂在感到中升华情感,在感动中求得真知,在感动中学会做人。心在课堂,情在课堂,我喜欢这样的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