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养尊处优”养成了孩子好逸恶劳的思想观念
“养尊处优”,意思是指某人处于尊贵的地位,过着优裕的生活。在家庭教育中,“养尊处优”表现为厌恶劳动,以享受为乐,以劳动为耻,这是一种极为腐朽的剥削阶级的思想,但在改革开放的今天,在很多家庭教育当中却很有市场,受到很多家长的青睐,并且直接灌输或传染给了孩子。
1、“养尊处优”的主要表现
家长事事处处不让孩子动手,担心孩子脏了、累了,甚至用贪图安逸、享乐至上的观念来教育孩子,久而久之,导致孩子懒散,厌恶劳动,哪怕是家庭生活中的事情,也从来不动手,瞧不起从事体力劳动的人们,自己乐享其成,不劳而获,只等别人伺候自己,却不会为别人服务,自身处事能力低下,人际关系紧张,缺少群体的接纳和认可。
2、“养尊处优”的原因分析
(1)家长不明确吃苦与挫折对孩子的益处。不少家长认为,自己原来吃过苦,遭过罪,现在富裕了,就应该让孩子尽情地享受自己的劳动成果。却不知劳作对人类成长的益处,不理解劳作和吃苦本身就是对孩子的一种良性教育,尤其是孩子适应未来学习与创业的心理与能力的需要。
(2)家长自身具有贪图享乐的价值观。有些家长认为享受就是幸福,对自己从前的辛勤劳动嗤之以鼻,不希望孩子从事体力劳动。所以在教育中,歧视劳动,赞誉享受,贪图安逸,不让孩子吃苦,只让孩子坐享其成,不劳而获。家长歧视劳动的落后思想,必然在言传身教中传递给了孩子。
(3)家长对自身劳动价值的炫耀。有些家长愿意和别人攀比,并且希望通过孩子的享受与不劳而获来体现自己劳动的价值的和能力,感觉到孩子是否享受,这是自己是否的有能耐、是否有价值的表现。这是一种极为自私的家庭教育观念,家长把孩子的享受当成了炫耀自身价值的机会。
3、“养尊处优”的主要危害
(1)好逸恶劳,贪图享受。长期“养尊处优”的孩子,很容易形成好逸恶劳的思想观念,在家庭生活中,懒散,厌恶劳动,在以后的学校学习中和将来的社会工作中,也都难以有刻苦勤奋的表现。
(2)意志懦弱,能力低下。儿童的意志力和其他各种能力,都是在劳动和挫折当中锻炼提高的,没有挫折,就没有毅力,没有劳动,就没有能力。“养尊处优”,阻碍了孩子自身能力的发展和提高,妨碍了孩子耐挫持久的意志力的锻炼与提高。
(3)坐享其成,甘为“啃老族”。“养尊处优”的家庭教育,让孩子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吃不得苦,受不得难,将来面对刻苦的学习和纷纭复杂的社会环境和工作要求,望而却步,习惯于坐享其成,终将成为社会、家庭的累赘。这是目前有些大学毕业生成为“啃老族”的主要原因。
4、“养尊处优”的教育对策
(1)完善和发展孩子爱劳动的天性。热爱劳动是人的天性,因为,只有劳动才能体现人类改造自然、创造幸福生活的价值。任何孩子在逐渐长大的过程中,都非常喜欢劳动,家长应该在家务劳动中,因势利导,既要教给孩子劳动的技能和方法,更应该肯定和表扬孩子的劳动过程和成果,让孩子体会到自己成长和价值。
(2)引导孩子在劳动和挫折中磨练自己。人的能力无法凭空形成,都是在劳动中提高的,在挫折中锻炼的。不经过磨练,就无所谓能力提高;不经过挫折,就无法形成孩子意志力。我们在引导孩子热爱劳动的过程中,更应该引导孩子磨练自己的意识。当孩子具有了磨练的意识,就不会感觉到劳动的艰难和卑贱,反而会感觉到劳动的价值和光荣。
(3)引导孩子体会劳作、吃苦、勤奋对自身成长的意义。家长应该设身处地引导孩子认识到俗话“不吃苦中苦,难为人上人”的道理,要真正做一个有作为的人,就得能够吃下别人吃不了的苦,做别人做不到的事。形成一种新的观念:“现在吃苦,是为了将来吃苦都不苦。”当“吃苦”成了孩子的自觉意识的时候,孩子也就会感觉到吃苦对自己的真正意义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