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位置: 学习心理在线 > 文章中心 > 家教探究 > 行为教育 > 文章正文 用户登录 新用户注册
公告
    关于近期网站无法访问的解决方法  [admin  2009年12月22日]            首届儒家教育讲稿下载  [admin  2008年12月23日]            本站荣获青岛市优秀教育网站一等奖  [admin  2007年12月4日]            www.teacherli.cn和www.teacherli.com均可访问本网站  [admin  2007年7月6日]            欢迎您参加“会员章程”讨论!  [teacherli  2006年12月18日]            “李老师工作室”会员章程  [admin  2006年12月18日]            网友您好!请您参加本站调查。详见“站内调查”栏目。  [teacherli  2007年3月12日]            请各位网友注意:本站版面扩充,增加了部分专栏,欢迎大家到此发表文章。  [admin  2007年3月8日]        
问题儿童问题出在哪里(幼儿教育)         
问题儿童问题出在哪里(幼儿教育)
作者:助人自助 文章来源:《幼儿》 点击数:3998 更新时间:2007/1/7 19:08:52


        造成“问题儿童”的原因比较复杂,总体而言,可分为先天和后天两种情况。由于导致“问题儿童”的先天因素属于优生学和医学科学范畴,在此暂不讨论。本文的重点在于追索造成“问题儿童”的家庭教育误区等社会因素。

  意外伤害带来的后遗症

  有些伤害不仅会影响孩子的身体健康,还会造成孩子的心理、性格发生负面改变。孩子不幸意外受伤后,不仅要关心能够看到的外伤是否恢复,更应该同时重视心理健康问题。 

  沙丽是一个幼儿园中班的小朋友,她不喜欢和别人玩,也不主动和别的小朋友说话,老师问她什么,得到的也只是点头、摇头的简单回答。沙丽性格太内向,不喜欢交朋友,把自己包裹得很严;但有时攻击性极强,拒绝家长或老师的劝阻。 

  很明显,沙丽的与人交往、沟通能力相对同班的小朋友要落后许多。老师从沙丽的家长那里了解到,在她还是个婴儿的时候,有几次不小心摔倒的经历,其中最严重的一次是沙丽摔在坚硬的地砖上,当时就晕了过去。妈妈把她送到医院治疗了一段时间,没想到还是留下了后遗症。

  沙丽上面的行为其实是极度自卑的表现,她的“问题”是由家长一手造成的。

  在生活中,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一位母亲曾带着5岁的儿子到儿童心理学家那里就诊,这对母子一大早就等候在排成长龙的队伍里,好不容易才轮到他们。

  “你好啊,小朋友。”心理学家朝那位躲在妈妈身后的胆怯小男孩微笑着打招呼。

  “快喊伯伯好!”母亲迫不及待地催促着儿子,可小男孩抿着嘴唇,一言不发。

  “你看,他就是这样:要他说话时他不吭声,不要他发言时却满口脏话。”母亲无奈地说。

  孩子翻着眼睛走到一边去玩耍了,也许他听到这样的批评太多了,已经麻木了;也许因为幼儿心理上不希望在陌生人面前谈自己的缺点;也许他在刚才等待的过程中体验到某种不快。总之,这个孩子拒绝了母亲的要求,没说一句话就走开了。

  询问孩子以前的生活,这位母亲告诉心理学家:孩子3岁时摔了一跤,后脑勺碰在地面上,从此以后注意力不集中,晚上睡不好觉,经常半夜突然惊醒,常骂“妈妈坏”等脏话,每次吃饭都要人训斥才勉强吃一点。更让人担心的是他在学习方面没有长进,反而退步:原来可以画直线,现在经过一周的美术班训练,竟连直线也画不直了!在幼儿园时,老师把他一个人安排在墙角玩,因为他经常会突然打骂小朋友。

  心理学家仔细观察发现:这个孩子在楼梯那儿试图爬着玩,一直忙得满头大汗,却怎么也不能稳稳当当爬上一层楼梯;请他跟着节奏跳舞,他努力地抬腿,摇手,却怎么也不能与节奏合拍;等他安静下来,要求他在一张纸上随便画点什么,出人意料的是,不一会儿,那张纸上展现出一幅美丽的图案:火辣辣的太阳挂着微笑悬在当空,笔直的白杨树伫立在马路的两侧,一个可爱的小男孩行走在大路中央。心理学家请他说说画的内容,小男孩告诉心理学家,高的那棵树是爸爸,长着花朵的那棵树是妈妈,路上走的是他自己。 

  心理学家立刻明白了孩子的主要“问题”在哪里:他不能够熟练地上下楼梯和跳舞,说明动作发展受后脑勺经历碰撞的影响;孩子画的白杨树干那样笔直,反映出孩子先天的大脑发育并没有问题;至于孩子在会谈开始时的一言不发,是因为母亲用不良的暗示(“要他说话时他不吭声!”) 堵上了他的嘴。

    这是意外伤害造成孩子出现心理问题的一个典型案例。因此在孩子还幼小的时候,家长的看护一定要到位。另外,即使孩子送入幼儿园,老师也不能掉以轻心,要时刻避免孩子发生意外伤害,因为有些伤害不仅会影响孩子的身体健康,还会造成孩子的心理、性格发生负面改变。 

    为避免活泼可爱的孩子因此成了“问题儿童”,除了对尚无自理能力的孩子悉心看护外,孩子不幸意外受伤后,不仅要关心能够看到的外伤是否恢复,更应该同时重视心理健康问题。

  过度溺爱酿成心理障碍

  有些家长对孩子的事情全部包办,孩子所有的要求尽量满足,什么活都不让孩子干。这样被溺爱的孩子,走出家门后往往表现得特别自私、内向、胆小,对什么事情都没有热情、没有上进心、缺乏自信。

  当前“问题儿童”增多、学习困难儿童增加,与不恰当的家庭养育有非常密切的关系。家庭中对孩子教育态度及方式方法不当,如家长过于溺爱、保护、限制孩子,对孩子的期望值过高、娇惯孩子,采取封闭的养育方式,使孩子与同龄幼儿交往过少、缺乏互相联系沟通等都可能导致孩子出现心理问题。 

  琪琪在一家私立幼儿园上中班。每天她几乎都要哭一场,甚至一整天都闷闷不乐。她比班上其他孩子的胃口都好,但每次吃饭的时候却不积极,常常一个人躲在角落里,等老师再三呼唤才肯坐到桌前。而她一旦坐下来,就立即狼吞虎咽,并且常常把她喜欢吃的菜从别人碗里抢过来。如果老师批评她,她并不在乎,还和老师做鬼脸。琪琪还常在做错了事的时候大声嚷:“我讨厌我自己,我是个讨厌鬼!”开始老师和家长都误以为琪琪不过只是比较调皮罢了。最近一组心理学家到幼儿园义务讲课,在和小朋友互动时发现了琪琪的问题,经过测试得出结论:琪琪属于“问题儿童”,需要特殊的照顾和治疗。

  专家认为,心理健康的人除了爱自己外,还要爱别人。只爱自己,不爱别人的人,心理是不健康的。像琪琪这样的孩子,不但不爱别人,甚至连自己也不爱,更谈不上健康。因为心理健康的幼儿应该有良好的心情和恰当的自我评价、行为表现符合其年龄特征,心理机能内外平衡。

  接下来心理专家开始寻找造成琪琪成为“问题儿童”的原因,经过了解,得知琪琪的家长收入尚可,工作特别忙。他们觉得没时间陪孩子就是对不起孩子,就尽量用钱弥补。琪琪家长的想法是:别人有的你要有,别人没有的你也要有,不能因为爸爸妈妈忙照顾不到就缺少什么。

  为此,他们请来两个保姆照顾琪琪,对孩子的事情大包大揽,尽量满足琪琪所有的要求,什么活都不让孩子干。这样被溺爱的孩子,在和别人相处时,因为很多事情没有尝试过的经历而表现得特别内向、胆小,对什么事情都没有热情,没有上进心,做事情没有底气,攻击性强。其实,家长应该让孩子正常地生活,才能让孩子的身心健康成长。 

  低质量母爱养出问题孩子

  一位国外的教育家曾经说:一个“问题儿童”的背后,一定有一个神经质的妈妈。这话有些刻薄,但不是没有道理。

  小野的遭遇一直让心理辅导中心的专家们辛酸。

  小野的爸爸是一个运动员,经常在外地训练、比赛,因此,教养小野的任务就落在了妈妈的肩上。她的妈妈只受过中等教育,因此非常希望自己的女儿将来考上名牌大学、读个博士给她争光。同时,这还是一个虚荣心很强的妈妈,喜欢夸耀和故弄玄虚。小野长时间和妈妈生活在一起,耳濡目染妈妈待人接物的言行,对别人非常苛刻。妈妈还喜欢带小野参加一些成年人的社交活动,目的是开阔女儿的眼界,她哪里懂得这样做并不恰当,因为对于还在上幼儿园的孩子来说,那样的场合并不太适合他们过多参与。

  小野原来很喜欢唱歌跳舞,妈妈曾为她请老师辅导。一旦小野学会一首歌,妈妈总是想办法带她到一些社交场合,让她当众表演。一段时间后,小野对妈妈的做法非常厌烦,她故意唱跑调,后来发展到不肯说话。等到回家休假的爸爸发现小野反常,问题已经比较严重了,他们只好带小野向有关专家求助。经过诊断,小野患上了自闭症。要化解她心理上的症结,需要长时间的持续治疗。

  杏子的遭遇却是另一种不幸。她小时候很少与同伴一起玩,妈妈有时间就给她听看英文VCD,杏子都快3周岁了,说话还是含含糊糊的。杏子还老是磕磕碰碰,身上经常青一块紫一块。在幼儿园时,杏子对滑滑梯、攀爬等运动一概不敢参加。她还对身边的一切漠不关心,在幼儿园,老师上课,她就一个人躲在教室的角落里,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无法自拔。整整一个学期,她就学会了一句话:“幼儿园是家,老师是妈妈。”教书的小姨发现了杏子与同龄孩子的巨大反差,借了专业的书给杏子的爸爸看,杏子爸爸经过对照,发现杏子的情况与书上提到的“感统失调”的状况非常吻合,他将杏子送去系统训练。训练了5个星期后,杏子坐公交车,才会问:“这是什么?”

    专家为此非常感慨地告诫人们:有些妈妈,为了让孩子出人头地,自己全力付出,并对孩子寄托了很大的希望,这往往会给孩子造成巨大的心理压力,一旦形成恶性循环,就会对孩子产生致命的打击。 

    建议家长要现实一些,不要给孩子太多压力。

  负面榜样引起负面行为

  幼儿的行为是通过学习而来的,他们学习好的行为,也学习负面的行为。他们还能够通过学习模仿改变行为。有些“问题儿童”的家长,自己很可能就是“问题”中的一部分。

  刚上幼儿园的小强成了让家长老师都头痛的孩子。这孩子比较聪明,表现出的学习能力还可以,就是对小朋友的攻击性特别强,经常欺负小朋友,谁也管不了。老师和他说话,他根本就不理会,瞪老师一眼,转身就跑。小强有时候却表现得特别胆小,老师让小朋友一起看动画片,小强会因为片中小动物戏水的画面而害怕得发抖。

  因为小强不同于别的孩子的种种表现,老师到小强家里进行家访,原来,小强一直和爷爷奶奶生活。他的妈妈和爸爸在外打工,很少回家。没有文化的老人对孩子很放纵,所以,孩子没有规矩。小强的爸爸一发现小强的缺点,便开始纠正,但他的方式简单粗暴,动不动就对小强大骂,甚至动手,还有一次,把小强倒提起来扔进了放满水的浴盆里。

  老师建议小强的家长改变对待小强的态度,一点点地给他渗透礼仪规矩。让他多和有礼貌的小朋友交往,家长也要以身作则,让孩子从他们身上学习好的行为举止。

  孩子的成长,一定要有家长作为榜样,家长在孩子成长中的作用是任何人都无法替代的。教养出行为端正的小孩,并不是很困难的事,只是许多家长无法做到这一点。这并不是因为他们能力不够,也不是因为他们不爱自己的孩子,更不是因为他们不想让自己的孩子得到最好的教育。家长教育孩子失败,是因为他们自己常常有行为偏差,或者言行不一致,口里说一套,做起来又是另一回事,提出要求却不认真执行。有的家长的行为或家长对孩子的要求缺乏一致性。有些家长在教育孩子方面事前不做计划,表现得朝三暮四,喜恶、赏罚无定规,使得孩子无所适从。也有的家长缺少耐心,在愤怒时用过激的手段处罚孩子。

  这些家长对子女偏差行为的反应方式,影响了小孩日后的行为。“问题儿童”的家长多半只注意到小孩不良的行为,而忽略小孩正面的举止,频繁地批评孩子。他们不了解,自己很可能就是“问题”的根源。家长之所以也是造成“问题”的原因,是因为他们的反应方式。由于日常生活中缺乏可效仿的好榜样,儿童就不能发展具有明确的自我同一性。关于此类现象的一个典型的案例是,反社会型人格障碍患者对坏人和对同伙的引诱缺乏抵抗力、对过错缺乏内在的反省能力等现象,就是由于家长对其行为赏罚的不一致性,使本人善恶价值的判断自相矛盾所造成的;他们的冲动性和无法自制某些意愿及欲望,都是由于家庭成员对于自己的行为无原则、不道德、缺乏抑制等恶劣榜样造成的。

  家长的负面榜样通常出现两种反应方式:一方面,他们对小孩的偏差行为听之任之,因为他们不想再面对这样的问题,他们的屈服将促使孩子行为恶化。另一方面,家长则对小孩的偏差行为非常强硬粗暴,他们愤怒地反应反而使偏差行为恶化。需要说明的是,小孩偶尔表现出不守规矩的行为,这很正常。小孩出现偏差行为的时间,大约占全部时间的5%。但是有些时候家长会觉得孩子好像有一半时间都不守规矩,这是因为家长对孩子不守规矩的表现比正常情况反应更敏感。懂得如何对这5%的时间内发生的状况做出正确反应,非常重要。正确而一致的反应,能使偏差行为出现的时间从5%降至低于2%。不正确的反应,能使偏差行为出现的时间提高10%,或者更高。 

  知道该如何在孩子不守规矩时做出正确反应非常重要,知道如何避免在管教孩子时发生问题,更为重要。好的家长相信预防和计划的效果,这类家长在事前主动计划,而非在事情发后才采取行动。

  综上所述,造成“问题儿童”的原因,除了生理因素外,孩子的生长环境、家庭教育、社会环境中的不良因素等都可能成为问题的诱发根源。无论是预防出现“问题儿童”还是帮助这类孩子恢复,家庭、幼儿园乃至全社会都应该给予他们特别的关注和关爱。

 

文章录入:助人自助    责任编辑:teacherli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字体: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栏 目  导  航

           网站地图

    栏目名称

     目     录

    网站介绍

    创办者风采

    版主介绍

    专栏介绍

    学习情感  学习动机

    学习意义

    情绪调节

    学习归因

    学习方法

    阅读

    理解

    记忆

    分析

    计算

    运用 

    自我管理

    学习计划

    时间安排

    自我反馈

    监测调控 

    学生人际

    友伴关系

    师生关系

    亲子关系

    异性关系

    社会关系 

    教学论坛 教学论坛 

    复习应考

    复习策略

    应考心态

    应考技巧 

    家教探究  行为教育

    品德教育

    情感教育

    智力教育 

    国学经典

    《学记》探究

    《老子》说事

    《论语》为人

    专家讲座 

    西方精粹  流派观点介绍

    专家讲座摘要

    书信往来

    学生来信及回复

    家长来信及回复

    教师来信及回复

    书目介绍

    工作室新书介绍

    心理学书籍介绍   


    网站访问量统计


    自2007-12-12 17:00开始统计

     本站声明:
    本站的少部分资料,文章,教程来自网上收集,其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如果有任何侵犯您权益的地方,请联系我们,我们将马上进行整理,本站所有资料仅供参考,谢谢。管理员联系方法---邮箱:shandonglaixi@sina.com。
    最新热点 最新推荐 相关文章
    如何改变小孩爱搞小动作的习
    三孩子与男同学过多交往,早
    怎样让孩子提高学习成绩?
    孩子迷恋游戏,不愿意上学,
    怎么样帮助高考的孩子排忧解
    家有调皮不听话男孩
    高二学生不适应学校环境
    孩子在校不写作业咋办?
    孩子每到考试前就不愿做作业
    孩子欠缺理性思维怎么办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