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老师:您好!
孩子从小就非常优秀,可是今年刚上初二却敢到啥都不行。她非常想把什么都学好可是却做不到她想象的好,因此现在一点都不自信。我该怎么办?我看挺好的可她就不满足。考试她没其他同学好,她说自己不聪明。她考第一,她说那是别人没发挥好。她还忒别在意别人怎么看她。她很想做一个老师眼中的好学生,同学眼中的好同学。反正想做一个让谁都说好的孩子。怎么跟她讲都说不通!从小学我就告他不要把考分看得那么重,可她说您行我不行。她把学习看得很重却不努力。感觉无从下手,爱吃爱睡。心情不好就想吃。她还胖,所以对自己身材也不满意。反正就是没自信!
杨妈妈
这位家长:您好!
孩子要求完美,这没错,人就应该有上进心。做不到就不自信,也很正常,因为,自信都是来自于自己的成功。如果没有成功还很自信,那叫“夜郎自大”。在要求完美和缺乏自信中,有些矛盾,导致心理上的不平衡,这是首先在社会和学校里的“显摆主义”的影响。如果能够把注意力调整到“自我提高”上,这一矛盾就容易解决了。这就需要孩子转变学习的观念,从平时的学习和生活中去锻炼和提高自己。
“显摆主义”,是目前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乃至社会教育中的一大弊病。“显摆主义”,提倡表现,忽视学习、锻炼;注重结果,忽视逐步提高的过程。所以,“显摆主义”刺激了孩子的表现欲望,却缺少了孩子学习提高意识。表现好了,容易沾沾自喜,表现不好就容易灰心丧气,忘记了自己年龄还小,需要的是学习和提高。这在小学中学的教育中都非常普遍地存在着,其实,“显摆主义”这才是“应试教育”的真正实质和危害。
孩子小时候,家长只是注重孩子的表现如何,忽视了孩子的锻炼和培养,认为孩子表现好,就是遗传基因好,就有将来发展的美好前程。小学以下的孩子,自我感觉都是从老师家长的表扬和肯定中得到的,只要老师家长说好,就是好了。而到了初中后,随着心理的逐渐成熟,孩子学会从与同伴的比较中来找自我感觉了,而不是老师家长如何评价了,这样一来,就容易发现自己的不足,如果在小学以下没有受过挫折教育,不会处理和调整不自信状态下的行为,那么,轻的就会给自己的失败找借口,掩饰自己的过失。问题严重的往往就容易出现自馁放弃、破罐破摔的结果。
作为家长,我们帮助孩子解决这类问题,不是告诉孩子“分数名次不重要”,也不是仅仅安抚孩子“不以为然”,这些都不仅是没有用处的,而且是错误的。我们扪心自问,“分数、名次真的不重要吗?”那社会上为什么还要以此来决定高考录取呢?我们真能不以为然吗?那我们还为何要在孩子没有考好的时候就去安抚孩子呢?这样的安抚,只能是掩耳盗铃,自欺欺人。
真正解决问题的方法是帮助孩子树立实事求是的观念和学会解决问题的办法以及提高自身的能力与素质。
一是孩子到了初中的阶段,从心理的发展上也应该学会理性思考问题了,而不是只停留在自己的一厢情愿的情感思维当中。比如,考得不好,离孩子自己定的目标差距很大,我们家长应该提醒孩子分析问题出在哪里,是自己定的目标高了,还自己的努力不够,还是自己的学习方法与策略有问题,需要改变?帮助孩子从错误的试卷中找到问题的答案,确定解决问题的方法。在看待问题上,用客观实际说话,在处理问题上,重视具体的行为方法,在提高认识上,注重客观规律的把握。这就叫做理性思考问题了。孩子本来就应该借助于中学的学习,来锻炼和提高自身的理性思维能力与素质的。
第二,家长要注重引导孩子从客观实际上来改变自己,只有不断地改变自己,才能不断提高。如果一个孩子,尽管以前很优秀,如果一直保持着自己的原来态势,那么,他一定就要落后了。引导孩子改变自己,首先家长要引导孩子分析自己的目标比自己的现状有哪些提高,这些提高需要改变自己的哪些方面,要改变这些方面需要自己有哪些具体的行为。比如,孩子埋怨自己胖,那么,瘦身就是孩子的目标,这一目标要比自己现在减下多少重量,减下这些重量需要的的方法是什么,是体育锻炼,还是节食,还是服药?自己最喜欢的方法是什么?自己需要改变的行为是哪些?比如,原来“爱吃爱睡,心情不好就想吃”,那么,真的要瘦身,可能就要少吃一口饭,早起一小时的床,晚上多学一小时的功课,坚持一个月,两个月,可能收获的不仅是达到了瘦身的目标,而且学习成绩也会提高,自我管理的能力也会大有长进呢。
孩子现在缺的不是劝告,而是成长和提高的方法的引导以帮助,这一点只有家长够做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