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老师: 谢谢您上次的回复!您说得对,聪明的孩子是应该具备较好的适应性。如今儿子就是严重缺乏这一点,那应该如何培养孩子去适应周围环境和他人要求呢?
今天我跟儿子的班主任了解情况,发现儿子在学校里退步很大,上课经常开小差,手放在桌子下面,总是低头看下面而不看老师,不能严格听从和按照老师的要求去做,而喜欢按自己的方式去做。结果这次期中考试语文全班倒数第四。以前再怎么差也会有95分左右,可这次才89分。老师还说不知为何,这个学期其它小朋友都进步了,懂事了,可我儿子却相反。这个学期开学初还好点,可后来就越来越不上心,对学习毫无所谓的样子。
儿子一直以来并不是那种踏实的孩子,容易不把别人的话放在心上,在课堂上会开小差,不能长时间把手放在桌面上,对别人发出的指令和要求缺乏服从性。这些缺点我都知道,可就是不知如何帮他纠正过来。有时我在检查儿子作业的时候发现他连作业都没登记清楚,就知道儿子的学习状态出了问题,可除了批评教育以外没有更好的办法了!可教育过后,一点效果也没有。
李老师,有什么办法可以帮助儿子做到做事踏实认真,听从别人的要求,学会服从呢?
开学典礼
开学典礼:您好!
学生为什么要听老师的话?不是因为老师的年龄大,也不是因为老师的学问高,更不是因为老师有权力,而是因为学生的服从观念。
孩子的服从观念从何而来?不是靠老师的纪律要求,也不是靠家长的批评教育,而是靠孩子天长日久的行为习惯形成。任何行为做的多了、时间长了、固定下来了,就会形成一种观念。
在学校里坐不住的孩子,在家里也一定坐不住;在学校里不服从老师要求的孩子,在平时也是一定不会听从家长的要求。孩子并不是“一直以来并不是那种踏实的孩子,容易不把别人的话放在心上”,孩子出生以后在习惯上是“空白”的,就像一张白纸,以后的生活中大多画上了什么样的笔画,就会形成什么样的形象。孩子的习惯也是这样,每一次不好的行为没有得到纠正,尤其是没有或者很少做出过正确的行为,那么,他就会形成他经常做出的习惯。我们家长平时没有注意,等到自己不耐烦的时候,就会感觉孩子“一直都是那样”,其实“一直都是那样”本身就说明了孩子不好的习惯形成的原因,但谁也不能说孩子从怀胎时就那样。即使孩子在怀胎时就好动,后天的习惯养成还是可以改变的。
其实任何教育都是在改变孩子的行为习惯的,通过行为习惯行为的改变,来改变孩子的思想观念。并且任何教育并不是仅仅靠说服和批评转变孩子的。这一点我在以前强调过好多次了。但是大多数的家长和老师还是沉浸在“说”的功夫上,这是徒劳的。
古人就很聪明,在造汉字的时候就把“教”写成了“爻”、“子”和“攵”。“爻”表示学生学习的数学知识,“子”就是孩子,“攵”是什么?不是家长、老师的口,而是家长、老师的手和教鞭。攵,是一只手擎着一支棍棒的形象。意思就是说,教育孩子,不是靠说服和批评,而是靠实际行动。“教”为何不用“口”字旁,而是“攵”字旁,道理就在这里。教育,就是在长者的指挥下,让孩子在一次次的行动中去形成和巩固良好的行为习惯,有了良好的行为自然就是好孩子。
我们好多家长在孩子还没有上学的时候,没有认识到行为习惯的重要性,就尽着孩子自己的意愿去做事,比如孩子要去跳蹦蹦床,就让孩子去跳,孩子在跳蹦蹦床的过程中形成了无拘无束、自由自性、乱蹦乱跳的习惯,等到进了课堂,你想象一下,孩子能够做的住吗?首先孩子不会听老师的要求,因为在家里平时,家长就没有多少要求,孩子没有这个习惯,甚至大多都是家长依着孩子的要求,孩子能够听老师的吗?能够拿老师讲的话当回事吗?
从以上的分析中就可以看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一、首先要从家庭教育和平时生活中去改变孩子的不良习惯。
二、改变习惯是带有强制性的行为改变,而不是靠说教改变的。
三、要改变思想观念,首先要改变行为习惯,时间长了,形成了不自觉的习惯后,思想观念也就跟着转变了。
四、孩子在学校、课堂上的表现,就是家庭生活的表现,孩子的学习表现,就是孩子日常生活的习惯延伸,要形成孩子在学校里、在学习上的好表现,就必须从家庭教育、从日常生活着手。不管学习如何,先培养出一个好孩子,然后自然就会在学校里出现一个好学生。这一点,其实就是目前家长应该而且能够而且必须做好的。别想“在梨树上摘到苹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