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指导孩子写作文?
李老师:你好!新年来临之际,首先祝你新春快乐! 我儿子今年是三年级的学生,他只要一提起写作文就头疼,即使是必须要写的话也是凑字数,一句话反复重复。为了锻炼他的写作,我要求他每天写日记,看到他写的日记,我真是苦笑不得,流水账不说,错字别字连篇,我现在不敢指出他的错误,怕打击他写日记的积极性,但知道这样下去也不是办法。请告诉我怎么办。 谢谢你在百忙之中给我指点迷津。一个无奈的母亲
这位家长:您好!
三年级小学生刚刚开始学着写作文,写不好,不会写,这很正常,只要能够正确的引导和训练,写作就会和说话一样的水到渠成,没有什么可以无奈的。
写作文,其实就是书面语言的表达而已,我们最好不要叫它“写作”,而应该叫做“书面表达”。因为,说到“写作”,我们就会联想到有关文字作品,联想到小说、论文、专著等等,这些比较高级的书面交流作品让人望而生畏;如果改成“书面表达”,就会很容易地理解作文的真正意义。因为,书面表达和口语表达一样,也只是一种交流方式。只要会说话,而且掌握了一些文字后,就应该照样可以用书面语来进行人际交流。也就是说,一般的人对写作是很敬畏的,我们都把书面语当成了文化的高级表现形式,但对说话却没有那样的迷信和敬畏,因为,只要没有特殊的原因,都是能够学会说话的。
书面表达和口语表达的学习道理是一样的,我们可以想一想,孩子是怎么学会说话的?一般来说,孩子刚刚开始学说话时,有以下三个特点:
1、从学说话的内容来看,所有的人都是从小到大,从少到多,从简单到复杂的一个过程。孩子学说话,都必须是从词语,然后到句子,然后再学会说整段的话语。孩子开始学说话的时候,不可能一下子就会说出一大段的话语来的,都是从说一个或几个词语来表达自己的意思和情绪的,随着孩子的年龄的增长和经验的积累,他才慢慢地学会用更多的词语和整个的句子或者整段的话语来表达更复杂的情感和观点。谁也不可想象,一个刚开始学说话的孩子就会一下子说出一大段的话语来。
2、从学说话的方式上来看,孩子学说话都是通过模仿的方式跟成人学习的。父母就是孩子学习口语的老师。孩子在刚刚开始学说话的时候主要看父母的口型,听父母发出的声音,捉摸父母的意思,根据自己的实际生活和经验,从简单到复杂的进行学习。谁都不可能没有说话榜样就能够学会说话的。
3、成人对于孩子学说话,鼓励多,责备少。孩子学习口语的时候很少会遇到父母的责怪和批评,因为父母都知道孩子学说话不容易,不会一下子就说对的,所以,每当孩子说得不好或者没有说对的时候,也最多是一笑了之,而更多的是不厌其烦地教给孩子学习说话。如果孩子在学习说话的时候不断地受到父母的批评和责怪,可能孩子就会闭口不言,一些孩子不爱说话,其实就是这个原因。
作文,就是一种书面语言,在孩子掌握了书面文字后,就可以像学说话一样学会书面交流。
首先说,训练孩子的写作能力更需要从基础做起,我们不能要求孩子一下子就学会大篇文章的写作。
写作的基础就是词汇、语句、片段和篇章。写作需要的词汇、语句,在小学一二年级中就逐步积累起来了,而且语文课中的一篇篇范文,就是孩子学习书面表达的最好范例。在平时生活中,我们当家长的也应该帮助孩子积累书面词汇的,训练和掌握完整的句子。
书面词汇,就是书面语言的砖瓦石块,是书面语言的基本建筑材料,这是掌握书面语言和运用语言的最基本条件。由于汉语近几十年来的书面语改革,基本上和口语词汇是一致的了,没有什么特别的,在孩子掌握了相当的口语词汇后,只要能够会认会写口语的词汇,掌握书面语的词汇也就不成问题了。
完整的句子,是书面语言的简单组合,就像建筑工地上的建筑模块,写一段文章就是在一个个模块的组合的基础上完成的。写完整的句子,这是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的重点,一年级重点是学习写出简单的句子,二年级则是能够写出较为复杂一点的句子,就是那些有关联词语的复句。这些大都是通过仿句和造句来训练学生的书面语言能力。其实,这些也都是在口语的基础上,稍加规范就可以做到的。
口语和书面语的差别关键就在于规范性上。汉语书面语言改革后,与口语的语法、句式的差距也很少了,只是需要规范一些,尽量避免口语的随意性的就可以了。口语,因为是人和人之间面对面,有可以理解的情景,如果对方听不明白,还可以多次地重复、增加和修改,直到听的人听明白为止;而书面语,因为时空的间隔和变换,不允许重复、增加和修改,所以就需要一次性简要、明了、规范地写出来,这可能就是写作的难点所在。所以,这就需要学生明确写出一句完整的话语需要有哪些规范要求,写一段完整而且能够正确表达的话语,需要具备哪些必备的特点。这都是汉语语法和修辞的作用了,这些也都是语文课上的教学内容,我们当家长的只需要在孩子的平时生活中根据书面语的要求来规范孩子的说话就可以了。
一般来说,学生进入小学三年级后,就要学习写作文了,不过这时候,写作的要求也只是片断的写作,是在一二年级词汇和造句的基础上的进一步提高,这是和口语的一段话与相对应的。一段话,就是说清楚一个物件,或者说明白一个情结。一段话和一句话的差别,就是使一句话的内容要更加详细一些,而不是更多一些;更具体一些,而不是更复杂一些。而我们平时的作文教学,却往往会要求学生增加写句子的篇幅,写作文的内容。三年级的学生,能够把自己经历过的一件事情的一个过节的来龙去脉,能用书面语言介绍清楚,说明白就可以了。
应该说,家长能够指导孩子写日记,这是相当不错的训练孩子的书面语言能力的方式。但是一定要根据孩子的学习心理特点和生活实际来指导孩子写日记,不能拔苗助长,一定不能要求孩子面面俱到地写一天,只需要把这一天当中自己最感兴趣的物件或者事情写明白就可以了,或者把自己的一个想法或者体会讲清楚也就可以了,也就是说,只要能够把一段话写完整写明白就可以了。有些孩子为了凑字数,可能会不自觉地就把自己一天所有的事情都写一写,那么,当然他就不会抓住重要的事情写具体,写明白。
写作文要成篇,是四五年级的事情,那可能就会有开头,有结尾,有详写,有略写,要前后呼应,等等,但是,这些都是在三年级能够完整、具体而详细地写好段落的基础上才能完成的。魏书生老师指导学生写作文,也是先从要求学生写好一句话开始,然后再加一句话,下一次再加一句话……能写好一段了,就再加一段,直到最后就都能够成篇了。
也就是说,学习写作文,需要从积累词汇,写完整的句子,写完整的段落,然后才能过渡到些整篇的文章。拔苗助长,贪多求快,违反学生学习书面表达的心理规律和特点,是教师指导学生写作中的最大也是最常犯的通病。
再者,指导孩子学习书面表达,要注重引导孩子模仿。
模仿,是小学生学习的最大特点,也是人类学习语言的最基本的方法。模仿,就是照着人家既有的说法去说去写就可以了。如果我们能够引导孩子天天模仿那些很规范很优美的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感受,就会逐渐给孩子形成这种规范而优美的书面语言表达习惯和方式。
学习书面表达,模仿的关键就是引导孩子多看有关读物。从有关调查研究来看,阅读量多的孩子,写作都是得心应手的,因为他们接触书面语言的机会多了,受到书面语言的影响也就多了,自己写句子也就不成问题了;而那些整天泡在电视或者游戏机里的孩子,就很难写进行流畅的书面表达,因为他们就很少接触书面表达语言模式,很少有书面表达和交流的机会,很难想象一个从来就没有读过书的人,或者不惜读书的人,会拿起笔来写作的。
我曾经辅导过几个学生写作文,教给他们的方法,就是一个字:“抄”。当时孩子们听了很惊讶,他们说,老师都不让抄,抄人家现成的文章,那不是投机取巧吗?我问孩子们:“那你们学说话的时候,不也都是‘抄’来的吗?谁还自己发明过语言吗?”学口语的时候,就是跟着家长“抄”,学习写文章,就要跟着课文抄,可以说,语文课本选的精美文章就是给我们“抄”的,你们说不是吗?当我们不会写文章开头的时候,你就看看人家课本上是怎么开头的,当你不会写文章结尾的时候,你也应该找一片自己很欣赏的文章结尾看看,人家是怎样结尾的;当你不会具体描写一个物件的时候,你就应该看看课文中是如何写一个物件的,先写什么,再写什么,最后写什么;当你感觉自己兴奋的情感无法表达的时候,你就找出自己看过或者学过的有关表达兴奋感情的文章,看看人家都是怎么说的,只要是说出了你的情感,你就完全可以“照抄”下来,这样“抄”得多了,这些话语就会成为你自己的,这种书面表达的方式、习惯,都会不自觉成为你自己的习惯。后来这些学生也都不再感到写作文有什么难处,不会写,不就是“抄”吗?抄多了,自然就学会了。
教给学生抄文章,学生自然也就明白了阅读文章的意义和用处了。阅读,除了明白人家写文章的意思和情感之外,更大的作用,就是学习人家写文章的语言和表达方式。大家说,不是这样吗?为什么不让孩子们抄呢?
最后,还要注意,我们家长在引导孩子写日记的时候,也应该利用孩子已有的口语能力,引导孩子从口语过渡到书面语。比如,今天和孩子一起游玩了一回儿公园,孩子晚上写日记,要写一写公园里感兴趣的事情。我们最好先和孩子讨论一下,让孩子说一说,有哪些值得写的,主要写什么,把要写的事情先用口语说一说,家长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给孩子修改和补充孩子口头上说的内容。当我们感觉到孩子能够把要些的事情说得具体说得完整的时候,那么就可以让孩子用笔把刚才说的话语写下来。我在上作文课的时候,确定了作文题目之后,往往都是先要让学生说说自己要写什么,要怎样写,最好是让学生把要写的事情先用口语说一说,在我听来比较清楚的情况下,就可以让学生动笔写了。魏书生老师训练学生写作的拿手戏就是每堂课都先让所有的学生站起来说上一通,而且要越说越多,越说越条理,越说越具体,越说越有重点,越说越生动,直到学生们都能口若悬河,然后都用书面文字表达出来,那不就是会写作文了嘛。
其实,书面表达和口语表达没有什么两样,就像前面说的,只要孩子会写字了,只要规范一些就可以了。写得多了,孩子自然就不会对写作文有什么为难的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