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帮助”女儿写作文
国庆节时,老师布置学生回家写秋天的作文。到农村走亲戚的时候,我特意领着她到田野里观察并拍照。
回到家里,写作文时女儿说:“妈妈,我写作文您能帮帮我吗?”
“能啊。”
“妈妈,这篇作文可不可以写‘丰收的秋天’?”她挺主动地先给文章起题目。
“可以。”我坐下来。
“怎么写呢?”女儿问。
“写‘丰收的秋天’,我们就要想一想哪些地方可以体现秋天的丰收?”
“那天我们到舅姥爷家去,我们看到了田野里的玉米熟了,农民伯伯把它们……”我开始慢慢地回忆。
“把它们‘载’回家。”女儿接道。
“不错,‘载’字用得不错。”我称赞。
“我那是从书上学来的。”她挺高兴地说。
“学过的东西会用这才没有白学。”我也挺高兴。
“我们在菜园里看到了大白菜长得很茂盛,萝卜也很惹人喜爱。在果园里看到里栗子树,在村头看到了柿子树。这些都能体现秋天的丰收。”我继续说。
她正要写,我说:“我们先来想一想,如何把这些内容连在一起?”
“国庆节,我和爸爸、妈妈,来到舅姥爷家。我来到田野里,看到玉米成熟了……”她开始口述。
“第二句写得很好。我们可以用这个句子把我们在不同的地点看到的秋天的不同的景物一一写下来。比如,可以说‘秋天来了,我来到田野里,看到玉米成熟了……秋天来了,我来到菜园里,看到……秋天来了,我来到果园里,看到……” 既然是写秋天的景色,也可以不用开头的时间和事情的起因。而直接用第二句导入对秋天的叙述。
她开始一一口述,特别是有些具体景物的描写,我会插话,让她停下来再思考,“还可以怎样说呢?……能不能用上比喻句?‘晾晒的玉米’像什么呢?……” 就这样你一句,我一句,口述完了,嘉临开始写起来:
秋天来了,我来到田野里,看到玉米成熟了,农民伯伯把玉米掰下来,用车载回家,奶奶和阿姨们把玉米皮扒下来,露出了金灿灿的玉米棒子。玉米棒子被晒到了平房上,站在堤坝上远远地看去,村子里像落满了金黄色的彩霞。
秋天来了,我来到了菜地里,看到大白菜长得很茂盛,一片片碧绿的大叶子向四周伸展着,像开了一朵朵绿色的大花。萝卜也长得很惹人喜爱,绿色的萝卜像一个个身穿绿色衣服的小娃娃,头上的叶子像一把把绿色的大扇子。扇哪扇哪,扇来了秋天的丰收。
秋天来了,我来到了果园里,看到茂密的枝叶间长满了带刺的小球。我问妈妈:“这是什么?”妈妈告诉我:“这就是栗子啊,我们吃的栗子就长在这些小球里。”我仔细看,果然发现,有的小球裂开了口,栗子像一个个调皮的小娃娃探出了棕色的小脑袋。奶奶又告诉我:“栗子只有在夜间才会爆开。”好奇怪啊!
秋天来了,村头的柿子树上结满了柿子,有的已经变黄,有的还发青,叔叔摘下两个来,有一个让爸爸抢着咬了一口,爸爸说:“好涩!”叔叔说:“摘下来的柿子要放几天再吃,那就不涩了。”我只好忍住了要流出来的口水。
秋天来了,我来到了……每到一处,我都能看到秋天的丰收。
读了女儿写完的作文,我说:“这篇作文写得非常好!你知道你是怎样写出这样的作文来吗?”我们一起总结出了这样的写作秘诀:
“首先,要观察;第二要想好每一段写什么;第三,会运用学习过的词语和特殊的句子,比如比喻句。”
“瞧,作文写得不错,经验也有了。其实在写作文过程中妈妈没有帮助你什么,基本上都是你自己想出来的。只不过有时妈妈给你一点儿提示而已。”
“噢,妈妈,有时你不帮助我,我自己写的作文老师也给写个‘好’字,让我在全班读。”
“是的,只要用心,你自己是会写出好作文来的。”我肯定地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