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让孩子主动学习?
李老师你好: 今天无意中看到了您的工作室,,感到抓到了救命草一样的感觉,我希望我的提问您也能尽快的回复.先谢谢了. 我是一位初一家长,孩子今年刚上初一,孩子在小学时成绩属于中上游的孩子,我的孩子属于老师让干什么就干什么,好像学习是老师和家长的事,他只负责做就好了,学习没有主动性.我想我的教育出现了问题,如果他上了初中还这样的话,学习没有主动性,,他的初中成绩我想就会跟不上趟了.初中的科目又那么多. 道理他好像都懂.一说就明白.就是学习的时候还得说,学这个吧.学那个吧,.李老师.我该如何教育他,他才能主动的去学习呢......谢谢了,能快回信吗?
朝儿98
朝儿98:您好!
感谢您对“李老师工作室”的信任。欢迎你经常到“李老师工作室”来看看,这里有专门的家庭教育专栏。
孩子今年刚上初一,学习的主动性不强,但是,老师让干什么就干什么,这就表示孩子还是很服从老师教导的,这样的孩子已经很不错了,没有什么问题。如果真要说有问题的话,原因可能会出在我们家长的身上。
作为家长,担心孩子的学习和前程,心情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孩子的学习,是有其自身规律的,一味的担心和督促,往往结果会适得其反。
按照一般的学习心理发展规律来说,小学生的学习就是给老师和家长做的。学习对孩子来说,真正的意义,就是能够得到家长和老师的夸奖与肯定。“他只负责做就好了”,这就不错了。孩子在这样的年龄还不会体会到知识、文化对他将来的用处,他们所感兴趣的主要还是对他们来说是新奇和好玩的东西,他们一般不可能会自觉主动地学习文化课程的,课程一旦上完,失去了新鲜感,没有老师的布置和要求,他们就不会主动地再去翻看。
小学生的学习的意义,实际上就是在家长和老师的引导下,养成一种学习的习惯。这个时候因为孩子的年龄还小,对老师还有相当的敬畏心理,能够听从老师的吩咐,按照老师的要求做事情,这就可以了。时间长了,他就会慢慢形成一种尊重老师,热爱学习的习惯和态度,这种态度不仅对以后的中学学习有积极的意义,而且还会影响他的一生。
除了老师的肯定之外,孩子的学习动力还有一个来源,就是自己学习的成就。学习对孩子来说,只要能够做得比较不错,经常得到老师、家长的肯定,那么,他就会逐步形成一种自己能够学习,能够学得好的信念。你的孩子在小学时成绩属于中上游,这也就不错了,这对他将来的学习不仅是一个知识基础,更重要的是一种学习信念的基础。
你说孩子“学习没有主动性.我想我的教育出现了问题,如果他上了初中还这样的话,学习没有主动性,,他的初中成绩我想就会跟不上趟了.初中的科目又那么多。”听起来好像有道理,但是实际中不仅没有道理,而且对孩子的未来的学习还会起到负面的作用。
我们先想一想,什么叫做“学习的主动性”,也就是说,我们家长期望孩子如何主动地学习?
学习,其中有三个要素:学什么,怎么学,学得如何。作为一个小学生,他如何确定自己应该学什么?他又如何确定自己怎么学?并且,他怎么能够知道自己学得怎么样?这三个学习的要素,都需要在老师的组织和引导下,才能得以实现,并不是小学生们自己就能够搞定的,也并不是随着家长的期望就会自然提高的。
很多家长,在现在教育追求成绩的背景下,很容易急功近利,眼睛盯住孩子的学习成绩不放。这样的心情可以理解,不就是怕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吗?所以,我们家长会期望着孩子一个心眼地盯住学习,回家不做别的,除了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外,还要继续找一些与学习有关的内容去读,去看,去练,这样似乎我们家长就心满意足了。如果孩子这样做了,成绩并不理想呢?我们家长会怎么想?我想肯定就是要怀疑自己孩子的智力水平了。其实,问题不在孩子,而是在家长,家长的教育理念有问题。
家长不必要担心孩子的主动性,更不必不断地督促孩子的学习,督促得多了反而会起到相反的作用,引起孩子的反感。
家长能够做的,我想,无外乎就是家长本身应该做好的事情:
1、多关心一下孩子的人品质量如何。孩子的人品质量,不只是学习成绩一向,更重要的还有孩子的尊重感、责任心、理想、态度、习惯、自控能力、毅力、耐挫能力,等等,这些不仅是家长可以关注到的,因为,这些内容贯穿到孩子的日常生活当中,当然,也是提高学习成绩的支持力,
2、利用日常生来提高孩子的心理品质。孩子在日常生活中会越来越多地遇到烦恼和挫折,这都是教育和引导孩子的极好机会,我们家长完全可以在这些事情发生之前或者发生以后,引导孩子体验和交流这方面的情感,提高孩子的对困难和挫折的认识,提高自身心理品质的认识及要求。
3、做好孩子的榜样。孩子的榜样,不仅是生活、待人接物上,对待困难,对待学习,对待工作,等等,我们家长都是孩子的榜样,我们的行为和结果都会直接影响孩子的观念和态度的形成与转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