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手记】 “我的同桌让我无法忍受……”
高青一中 王红艳
这是三月的一天,窗外阳光明媚,春气宜人,可敲门进来的蕙却一脸的委屈和郁闷。
蕙读高二,性格文静内向,学习成绩优良,在刚刚举行的月考中再次取得了满意的成绩。
我一边请蕙坐下,一边想,蕙的成绩不错,大概不会也是因为学习压力而来的吧?果然,蕙向我诉说的是另外一件事,一件听起来似乎很小的事情。
班内局部调座,蕙的环境发生了变化,新的同桌是一个外向、敏感、很情绪化的女生。这个同学写字的方式很特别,用力特别大,好象在跟谁赌气似的,用笔在纸上快速而有力地划,发出“哧啦哧啦”的声音,刺人耳鼓。尤其是做试卷时,她根本不垫东西,直接把试卷放在课桌上就写,笔尖透过薄薄的纸张跟铁质的桌面交锋,发出更加顽固执拗的声音,干扰了蕙的注意力,让喜静的蕙无法静下心来。蕙觉得自己受到了影响,于是有一天蕙对同桌说:“你不要那么用力写好不好?你下面垫个本子再写不行吗?”同桌奇怪地看了她一眼,然后不满地“哼”了一声,埋下头去继续我行我素,而且从此以后,蕙再跟她说话讨论问题时,她都不愿意再搭理蕙了。
说到这里,蕙眼圈红红的,蓄满的泪水没控制住,滚了下来。看得出来,蕙的心里委屈大极了。
“她让我无法忍受,烦死了!”蕙说。
我说:“你觉得她影响了你,而且她还有点不讲理是吗?”
蕙重重地点了点头。
“你一定还觉得她不该影响你,是吗?”
蕙的目光里有一丝疑惑,看着我说:“不是吗?”
我笑了笑,转了个话题,说:“据你观察,她这样写字是她本身的特点还是为了故意气你?” 蕙说:“她好像就是这样一个人。我问过她以前的同桌,说她一直这样,不过他们都已经适应她了。她这个人特别情绪化,本来写字时动静就大,如果情绪不好,那写字时声音就更大了。”
“哦,是这样。看来,用力写字不仅是她的习惯,而且还是她用来宣泄情绪的方式。那么,我们是否可以这样推断:她写字声音越大的时候,很可能就是她内心越烦躁苦恼的时候?”
蕙眼睛忽闪了两下,没说话,似在思考我的话。
我继续启发说:“她写字声音大是影响了你,但是如果因为你,她不能再按照自己习惯的方式写字,不能再按照自己喜欢的方式宣泄情绪,那么你不是也影响了她吗?”
蕙点点头,似有所悟。我趁热打铁,进一步深入引导。
“而且,蕙,你觉得你有权利要求她为你改变什么吗?前提是她的这种行为并没有违反什么法纪法规。”
蕙沉默了一会,低下头说:“没有。”
“为什么没有?”我紧紧追问。
“因为她跟我在班集体中是平等的,虽然我成绩比她好很多,她也没有义务非要服从我。”
“蕙真是聪明啊,不愧是高才生。那你觉得现在还怨恨她吗?”
“我觉得能够理解她了。可是,我以后只能听之任之了吗?如果我还是适应不了怎么办?”
我起身为蕙的杯子添了一些水,然后说:“没有问题是不能解决的,关键是认清问题的性质,找到正确的方法。你的同桌是你学习环境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当所处的环境对自己不利时,人们一般有三种选择:逃避它,适应它,改善它。你觉得你比较喜欢哪种方式呢?”
“老师,说实话,我已经想到过调桌了,可又担心调了后仍然不如意。”
“是啊,原则上讲,问题的性质、程度不同,则解决问题的方式不同。但一般说来,逃避是消极的,因为正如你所担心的,新的环境中可能仍然存在不利于自己的因素,难道我们能一直逃避下去吗?因此在可能的情况下选择适应甚至改善它应该是积极有效的。”
我端起杯子喝水,给蕙留出思考的时间。然后继续引导:
“你可能还没明确意识到,实际上,在这件事情上,你已经选择了改善环境这种做法,只不过你改善的结果是失败的。想想,当你跟同桌提出要求时,你希望达到的目的是什么?”
“当然是希望她不再制造那样的声音,不再影响我啊。”
“是啊,愿望是美好的,可结果呢?你不但没有实现这一目的,反而连同学关系也搞僵了,是不是有点得不偿失啊?”我对着蕙温和地笑着,蕙有些羞赧地咧了咧嘴,沮丧地再次垂下她的脑袋。
“目标是正确的,而结果没有实现,那错误会在哪里呢?”我耐心地问。
“应该是用来实现目标的方式方法吧?”
“现在请你来换位思考一下,想一想她为什么不愿意理你了。”
蕙想了一会,说道:“现在看来我当时的话有些生硬,似乎自己就理直气壮似的。她可能也觉得我不讲理,不够尊重她。”
“我知道你本意并不想不尊重她,可为什么就说出了那样的话呢?”
“因为我只考虑自己的感受,没有从她的角度去考虑。”
我满意地笑了,说:“那你觉得现在能够解决这个问题并改善与她的关系了吗?”
蕙抬起炯炯有神的眼睛说:“老师,我明白了。要想得到别人的尊重,首先得尊重别人;要想得到别人的理解,首先得理解别人;要想得到别人的关心,首先得关心别人。我知道该怎么做了。”
看着蕙迈着自信的步子轻松地离去,我想,希望她们两个在接下来的日子里能真正领悟到“退一步海阔天空”的人生境界,特别是蕙,应该能够从此懂得怎样与人相处。
咨询后记:
蕙的问题在中学生中有很广泛的代表性,同类性质的来访记录是很多的。
现在的中学生因为特殊的生长阶段和独生子女的成长经历,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自我中心意识和理想化色彩。这让他们在身处某种环境中时,或者是在他们彼此的交往中,频频碰壁受伤,从而产生心灵的困惑和情绪上的烦恼。因为他们只知道生活应该是什么样子,却不明白生活实际是什么样子;只知道自己应该享有自由享有权利,而不知道个人的自由权利要在与社会环境的和谐相处中才能获得,等等。诸如此类的思维误区对他们的成长极为不利,而消除思维误区便是这类心理辅导的关键。本着助人自助的原则,在对蕙的辅导中,我始终没有为她提供答案,而是刻意启发引导,运用认知疗法,一步步促使蕙自行觉悟,目的便是希望她能从中得到更深的教益。
案例点评:
本案例的辅导者首先运用认知疗法让当事人认知同桌书写及心理表现的特点,认识到这并不是故意捣乱和影响自己,这是本案辅导关键一步。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往往很难客观地认识世界,都会遇到一些认识上的误区,这给学生的成长造成了一些障碍。有些障碍,学生会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成长慢慢自悟的,但是,某个误区如果是在学生高度关注学习的过程中一直得不到缓解,就可能给学生造成终生的遗憾。辅导者的一句“你觉得她影响了你,而且她还有点不讲理是吗?”就轻轻地敲开了当事人的心扉,辅导者在理解当事人感受的同时也启迪着当事人的更深层的思考。
当事人意识到“她好像就是这样一个人。”辅导者便开始引导当事人换位思考,重新认识自己和同桌之间的关系,思考处理关系的方法。在当事人进行思考的同时,辅导者适时地给出了“三种选择:逃避它,适应它,改善它。你觉得你比较喜欢哪种方式呢?”的引导和点拨。直至当事人说出了“我明白了。要想得到别人的尊重,首先得尊重别人;要想得到别人的理解,首先得理解别人;要想得到别人的关心,首先得关心别人。我知道该怎么做了。”
认知疗法就是通过改变当事人的认知方向和方式由此产生正确的理念来纠正不良的情绪和行为方式。辅导者没有给当事人讲什么道理,却使当事人自己悟透了处理人际关系中“行有不得,反求诸己”的真谛,达到了“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心理辅导境界。
当事人的消极情绪是有一定原因的,或者是对看似“满意的成绩”仍有不满,或者是因为成绩很好的压力却在担心以后下滑,所以才会产生对同桌的影响特别敏感的消极情绪,并进一步导致了对同桌行为的误解。如果辅导者能够帮助当事人理清自己的情绪原因的话,“助人自助”的效果可能还会更好一些。
点评人:李绪坤(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特聘研究员、山东省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会常务理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