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孩子是否属于多动症?
李老师您好: 您在忙碌的工作中还为我们家长这样细致耐心的回信,让我们很感动,有您这样的网站让我们也看到了希望。 您分析的很对,家长如果心态不好,就不可能耐心的教育好孩子,原因还是在我们家长这里。升入三年级一来,孩子因为缺点较多,学习在最后,老师对孩子印象不好,所以有时候着急会给孩子说一些伤心的话,甚至会动手打孩子,找家长,当我们听老师讲完回到家时,心情不自觉的就发怒了,所以孩子就成了发泄的对象。由于老师说三年级是重点,学不好以后没法学好,所以家长就更担心了,对孩子也越来越严厉,孩子回家什么也不说,沟通进入困难阶段,直到老师找到家才知道他有很多的事情没有告诉我们,这也是家长的失职。后来,问孩子才知道,是我对孩子太严厉了,所以孩子怕挨训,不告诉家长。
李老师,一年级时我带孩子去我们当地妇幼保健院检查过,说是感觉综合失调。请您根据我说的这些内容帮我判断一下,孩子到底是多动症,还是方法不对,还是其它问题。谢谢李老师。 仑仑家长
仑仑家长:您好!
感觉综合症是指孩子能够认识具体的物体,但对物件大小比例、形状结构或时间空间关系产生了歪曲的感觉。一般有物体变形、物体错位、时间体验发生改变、自身体型认识障碍以及运动感知障碍等等不同的症状。
物体变形,是在看一个物件时,会觉得物件变形,或扭曲、或凸现、或变大、或变小或变长变短。比如,把长方形的书本变成了椭圆形,或者感觉到书上的字迹凸出于书页之上,看到小狗像大狼狗一样大;
物体错位,是看见物体时,感到物件之间的距离发生了改变,或者变近了,或者变远了。比如手里拿着杯子不敢放在眼前的桌子上,好像桌子离自己很远,杯子会掉在地上;
时间体验发生改变,主要是感觉时间停滞不前,一切都变得死气沉沉;或者时间飞驰而过,一切都在剧烈的变化;
自身体型认识障碍,又称为体像失认症,是对自己的身体形状认识发生障碍,感到自己整个身体或个别部分,如头、四肢等发生了显著的变化,感觉自己的头部膨大起来,或者手长得特别地长,或者感觉身体轻的可以飘起来,或者自己十分丑陋而无脸见人;
运动感知障碍,主要是觉得物体是静止不动的,而静止的物体却在不断地运动。比如,以为马路上飞驰的汽车都停止不动,而周围的楼房却迎面而来。
以上的这些症状可能会在哪一方面比较突出,也会有些综合交叉性的表现。作为家长,我们可以根据孩子的平时表现与孩子自己的表述来判断孩子到底是不是属于感觉综合失调。我想,真正属于这类问题的孩子很少很少,有的大夫为了扩大营业量,也会很轻易的得出这样的病症结论,那样,不仅会让我们对孩子失去教育和训练的机会,也会对孩子的成长失去信心的。
再者,儿童多动综合症与感知综合失调症也不是一回事。儿童多动综合症也称之为“注意缺损障碍”,它的临床表现是注意涣散、冲动任性和活动过多等。
注意涣散,是多动症的核心症状,其表现为做事情往往有始无终,上课常常不听讲、注意容易分散而且常常随境转移,很难集中思想做功课和其他需要长时间集中注意力的事情,甚至很难坚持做完某一个游戏;
冲动任性表现为往往想到什么就做什么,过于频繁地从一种活动转移到另一种活动,不能有条不紊地做事情,需要他人给与督促和照料,常在教室里大声喊叫,在游戏和集体的活动中不能耐心地等待轮换,常常在冲动之下伤人或破坏东西;
活动过多,主要表现为坐立不安,经常奔跑,难以呆在教室的座位上,终日忙忙碌碌,没完没了,手闲不住,凡能碰到的东西总要碰一下,喜欢招惹别人,常与同学争吵或打架。
此外,多动症也有可能同时伴有感觉综合失调的症状,主要表现在诵读、书写、口语表达等方面有相当的困难。
儿童多动症一般是由大脑神经系统发生器质性的病变引起的,常常是在婴幼儿阶段出现,只不过在上小学后会表现得格外突出。确定孩子是否有多动症,关键有两条,一是在活动过多的同时必须具有注意涣散的症状;第二是在7岁以前就已经有了病症,而且持续至少在6个月以上。
我们家长有一个很容易确定孩子是否是多动症的方法,就是观察孩子在比较严肃的场合或者看很有兴趣的电影或电视节目的时候,是否也是难以控制多动。经常有些孩子是因为习惯问题而坐不住,而看自己特别喜欢的电视节目,却能老老实实地坐在那里,这就不能确定为多动症,这只是习惯的养成有问题,需要家长老师在日常生活学习中进行培养和训练。
如果孩子就是有感觉综合失调症或者多动症的话,就必须有相应的躯体训练和药物治疗,这必须由专业医生进行检查和诊治;如果只是习惯性的多动表现的话,那就需要家长和老师加强平日的教育和引导,尤其需要在日常生活中建立新的好习惯。
目前来看,孩子大多还是习惯性的问题为主,就是因为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外界的刺激物过多,给孩子养成了好动、注意随意转移的习惯。那么,解决问题的途径也就是日常的生活和学习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