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三章 希言自然 道德从事
[原文] [注释]
希言,自然。 希,少。自,本来。然,如此,这样。
飘风不终朝, 飘风,旋风,暴风。终朝,从晚到早。
骤雨不终日。 骤雨,暴雨。终日,从早到晚。
孰为此者?天地。 孰,谁。
天地尚不能久,而况于人乎。况,何况。
故从事于道者,同于道; 从事,做事情。于,以,用,与。
德者,同于德; 同,聚合,会合。
失者,同于失。 失,背离,放弃;过失,错误。
同于道者,道亦乐得之; 乐,读lè,乐于。
同于德者,德亦乐得之;
同于失者,失亦乐得之。
[释文]
不要多说,一切都是按照事物原本的规律发展变化的。
狂风再猛,也不能整天整夜的刮;暴雨再大,也不能整天整夜地下。狂风暴雨是谁的作为?那不是天地吗?天地尚且不能随意而为地整天整夜刮风下雨,何况我们人呢?
所以,能够遵循法则来做事情的,就会聚合于道中来;能够按照规律来做事的,就会会聚于德中来;而背离道德做事情,只能会同于失败当中去了。
会同于道中的人,道当然是欢迎的并让他们得到成功;会同于德中的人,德当然也会欢迎的并让他们有德;会同于悖理的人,失败也会在等待着他们的并让他们遭到失败。
[解释]
本章是在前一章强调“不自见,不自是,不自伐,不自矜”不能以自我意识为判断标准的基础上,强调人的言行要以道和德为准则,详细论证了为什么“曲则全,枉则直,洼则赢,敝则新”的道理。如果联系第二章与十七章一起看,意思会更加明确。行不言之教,按照自然规律办事,少说多做,贵言足信。
开章第一句,老子还是直接点出主题:“希言,自然。”遵循自然规律,少说多做。简洁明了。
“自然”,在古语中,不是一个词,而是两个:自,本来,原来;然,这样。合在一起,就是“本来就这样的”意思。无论什么都有自己的本性和规律,不需要多说,本来就那样,你不说,它也会那样的。
有不少人总认为自己知道得多,懂得多,会得多,就要多说,以为事情都是因为自己的言语,改变了世界;有些人愿意发号施令,好为人师,好像他不说,人家就会永远不知道,不懂得,不会做,自己就像救世主一样。实际上,不用你说,事情照旧还是那个样子,本来就应该是那个样子。就像《国际歌》中唱的:“从来就没有什么救世主,也不靠神仙皇帝”。
“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用的是一种互文的方式,“朝”与“日”前后交互使用,是“从早到晚”的意思,而且是针对着“飘风”和“骤雨”两种事物来说的。意思是说,狂风不能从早到晚的刮,暴雨也不能从早到晚的下。老子在这里用了一个非常好的喻证。老天爷也不是想干什么就干什么,想怎么干就怎么干,它也不能弄得狂风暴雨也整天整日地刮,整天整日地下。狂风暴雨,是自然的本性,刮多长,下多久,是依其自然规律而为,不是以任何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任何一种天象都是尊重自然的规律,人当然也不能违反这一法则。老子不仅突出地表明了人对自然的尊重,更是强调了遵循规律的重要性。人的言语难免有自己的主观而不合于客观的见解,所以要少说为佳。也正如当年孔子的弟子子贡要求孔子著述自己的观点,而孔子说:“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
然后老子,层层递进地来证明道德对事情成功与失败的作用与意义,强调人的言行要符合道与德。
以道行事,理所当然地就是会同于道;“德者”,“失者”两句,承蒙上句省略“从事于”。以德行事,也就会同于德;反过来说,以违背规律的方式来做事,当然,也会汇聚到错误的那一类当中。
“道亦乐得之”等三句中的“得之”,在这里是使动用法,意思是“道也乐于使之得到道”;“德也乐于使之具备德”;“失也乐于使之遭到失。”
这里,老子又反过来进一步推论“顺道得道,顺德有得,顺我者昌,逆我者亡”的大自然基本法则。道、德、失三者,对于做事情的人们来说,同样,按照规律办事的,规律就会给以成功的回报;按照德的要求办事,德也会给以德的回报;办事有失道德,道和德当然也就会给以失败的回报。这就使我们应该明白的一个道理,谁也不能违背自然的规律和法则,做事情顺应法则,就会成功,背离规律,就会失败,得失自取。我们要让自己的言行合乎于规律和法则,与规律和法则保持一致,和谐共动。
说到这里,我们就明白了“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的原因,也就更容易理解“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的道理了。
言行符合于道,做事自然成功;做事失败,就一定有失败的原因,原因就是言行不符合事物的规律和法则。就像学生做题一样,虽然做对了不一定懂的,但一定是符合规律的,只要明确了规律,就会一直做对;做错了,就一定是背离了法则和规律。只要找到自己违背的法则和要求,就容易改正。
[主旨]
从事于道,同于道。从事于德,同于德。遵循自然规律,不刻意而为。
[要义]
1、少说为佳
言多有失。言语代表的大多是人的主观愿望和意志,主观愿望并不是客观事实;人也是最容易自以为是的,很多情况下,都只是看到了事物的一个方面或者是几个方面,但都不是事物的全部,这样在解释和说明的时候,就容易出现错误,更容易给人以误导。
2、不以主观意志行事
主观意志只是个人的愿望和情感,并不一定代表自然的客观规律。事物的变化发展,都是以客观规律进行的,谁违反了客观规律,谁就要受到客观规律的惩罚。
3、取法于自然
客观规律和法则,就存在于大自然当中,古人先育科学研究的条件,也只能从大自然的往复运转中观察和归纳出规律和法则,但最终难以全面而正确,所以,老子开张就强调“道可道,非常道。”更是要求人们要“希言,自然。”
自然,孕育着规律,体现着法则,我们现在不仅可以从自然中去观察和归纳,也可以利用现代的条件进行专门的研究。现代社会的飞速发展,也证实了遵循自然法则的意义。
[故事]
胜在有道的晋文公
晋文公帮助周襄王安定了王室,周襄王为了奖励晋文公,决定赐给晋文公四座城池,就是黄河北岸的阳樊、温、原和俪于。然而,在周襄王赐予的四个城邑中,原邑的老百姓由于受首领原伯贯的欺骗,不愿意归顺晋国,晋文公就起兵前去用武力征服。
晋文公同大将赵衰一起来到原邑城下,只见原邑城池森严壁垒。原邑的守军和老百姓因为听说晋国在收归阳樊时把阳樊的老百姓全部都杀了,就又恐惧又憎恨晋军,共同发誓死守原邑。赵衰见此情景,就对晋文公说:“原国的老百姓之所以不愿意归顺我们晋国,是因为我们与他们之间没有往来,他们不知道您是有道的国君,国君如果能够取信于原邑的老百姓,那么,原邑就会不攻自破,自然就会归顺我们了。”
晋文公就采纳了赵衰的建议,与原邑的人约定,晋军攻城只用三天,攻不下城池,并会自动解围,不影响老百姓的生活和生产。同时,晋文公还向自己的士兵宣布:只围城三天,只需准备三天的口粮。
到了第三天,原邑的老百姓跑出来向晋军报告,说:“城中已经得知晋军并未屠杀阳樊的老百姓,并且知道晋文公如此照顾老百姓,准备明天晚上偷偷打开城门,欢迎晋军进城。”
晋军将领得知这一消息后,就要求晋文公等一等再撤兵,等明天拿下城池。晋文公坚决不同意,说:“我已经发出了只围城三天的命令,现在如果不按时撤兵,就是失信于军,失信于民。即使我们得到城池,而失去了老百姓的信任,那就得不偿失了。”
第二天天一亮,晋文公就下达了撤退的命令。晋军立即解除了对原邑的包围。
原邑的老百姓见此情景,都说:“晋侯宁失城不失信,真是一位有道之君。”老百姓便纷纷在城墙上插上降旗,有的还跑出城来追随晋军,原邑的首领原伯贯想阻止也阻止不了,晋军退了不到三十里,原邑就派人来投降了。
晋文公就让军队原地不动,自己单车进入原城接受归顺。老百姓见此,更是欢欣鼓舞。原伯贯来见晋文公时,晋文公也仍以王公卿士的礼节相待,又委任他为原地大夫,兼领阳樊。然后,即班师回晋。
这次收复原地的行动,使晋文公在民众中的威信更加高大起来。
衰而复兴的海星公司
荣海在1988年以3万元的资金召集了5个创始人,创建了海星集团。当时另外4个人没有一分钱的出资,荣海还是说,海星是大家的,大家都有份。
1990年年底,天特别的冷,一直在深圳忙着跑生意的荣海风风火火地赶回西安的时候,等待他的却是公司的三个副手早已酝酿成熟的瓜分公司的计划。荣海恪守了当时自己的诺言,海星几年来积攒下来的100万元的自有资产被立时瓜分一空,剩下的只有海星这块牌子和一些旧机器。公司的核心人物除了荣海都走了,大部分的客户也给带走了,当荣海带着还愿意留下继续跟着荣海干的人去吃饭的时候,他动情地说:“好,你们留下,信任我,我一定不会辜负大伙的期望,我们一定要闯出一片新的天地来。”
由于荣海的诚意和信心,也由于大家的齐心协力,几个月后,海星集团又获得了一次发展的机会。
1991年5月,康柏集团代表来到西安,希望委托一家国营电脑公司开拓中国西北市场。康柏公司是1990年刚刚进入中国市场,虽然价位很高,但质量很好,并主要用于军事领域。当时那家国营公司迟迟不能做出决定。荣海抓住机会,亲自飞往深圳会见了当时康柏在中国的负责人。
康柏公司见荣海单枪匹马,并不是原来中意的合作单位,就提出了非常苛刻的代理条件,国营公司可以100元,海星就必须103元,到了年底如果能够达到一定的销量,则可以按照100元结算,如果达不到规定的销量,就要撤销其在中国的代理权,当年的投入资金也难以收回,谈判的条件寸步不让。
荣海当时咬牙签订了1400万美元代理合同。合同到了半年的时候,荣海就拿到了900万美元的订单,紧接着星海集团又在外地设立自己的分公司,不断地扩大着自己的业务范围。因此,康柏公司开始逐渐信任星海,并对荣海也刮目相看。在年底,海星就拿到了康柏公司在整个中国地区的代理权资格。
海星通过康柏公司的业务代理,进行了第一期的资本迅速积累,在全国各地的分公司也得到了迅速的扩展,到现在已经拥有了10个亿的资产,产业领域横跨计算机、饮品、连锁超市、房地产、高效种植等行业,被誉为“西部奇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