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一章 兵者不祥 有道不处
[原文] [注释]
夫兵者,不祥之器也。 兵,兵器,武器。处,置身于,实施,相处。
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 物,人,众人。或,语气助词。恶,讨厌。
君子居则贵左,用兵则贵右。 居,坐,起居,生活,居住。贵,以为贵。
故兵者,非君子之器也, 故,本来、原本,所以。
不祥之器也,不得已而用之。 祥,吉凶祸福的征兆,吉祥,善。
銛襲为上,勿美也; 銛,读xiān,锨,农具,锋利。
若美之,是乐杀人也。 袭,袭击,掩其不备。
夫乐杀人,不可以得志于天下矣。不可以得志,不可以此(杀人)而得志。
是以吉事上左,凶事上右, 是以,因为,所以。
是以偏将军居左,上将军居右, 居,坐,居于,据守,镇守。
言以丧礼居之也。 言,言下之意。居,处所的位置,采用,采取。
杀人众,以悲哀立之; 立,通“莅”,临,面对,对待。
战胜,以丧礼处之。
[释文]
兵器,是一种不善的器物,众人都厌恶它。所以,有道的人是不依靠它的。
有文化修养的人,平时生活当中是以左为上,只有在动用武器的时候,才以右为上。所以,兵器不是君子应该使用的器物,这种不善的器物,只有在不得已的情况下才能使用。何况使用兵器都以锋利和掩其不备为上,所以,这兵器没有什么可以赞美的;赞美兵器,其实就是喜欢杀人,而那些喜欢杀人的人,是不可能以杀人而得志于天下的。
因为吉祥的事情是以左边为上,凶险的事情是以右边为上,所以,军营中的副将只能排在右边,而主将是排在左边。言下之意,这就是按照丧礼的规矩来处理的战争中的礼仪。战争中如果不得已而杀人太多,就要用悲哀的心情来面对;战争胜利了,也要用丧礼的礼仪来处理。
[解释]
本章继续探讨以兵器、战争及其相关的礼仪为例,来证明上一章的“以道佐人住,不以兵强天下”,从而论证“物壮则老,不道早已”的基本规律。
祥,是形声字,示为形,羊为声,本义为吉凶祸福的征兆,后来引申为吉兆,好的,美的,善。《尔雅.释诂上》:“祥,善也。”《吕氏春秋.谨听》:“不深知贤者之所言,不祥莫大也。”马中锡《中山狼传》:“夫人有恩而背之,不祥莫大也。”以上两句中的“不祥”都是不好、不善的意思。
兵器,是战争中最有代表性的器物,不是一种征兆,而直接就可以断定,它是一种不善的、不好的物件,不仅众人不喜欢,真正的有道之人,也不能以此为依靠来征服他人。
当今时代,冷兵器已经过时,核武器具有相当大的威胁力,这样一来,缩减核武器成了国际政治谈判的主要内容之一,这不仅是因为核武器引起了全世界爱好和平的人们的反对,而且对其拥有核武器的国家自身来说,也是一个相当大的麻烦。伊拉克的萨达姆研制核武器,尽管没有达到目的,却成了美国发动战争的借口;而美国也正是以大量的核武器为依靠而发动战争,将自己深深地陷于其中。正如老子所说:“兵者,不祥之器也,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
“物或”,指的就是“众人”。恶,读wù,厌恶。之,指代兵器。与第二十四章中“馀食赘形,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同义。
“君子居则贵左,用兵则贵右。”一句,用来佐证“有道者不处”的道理。古代用兵“贵右”,所以,君子,有文化修养的人,“有道者”就“贵左”。
居,是形声字,尸为形,古为声。本义表示蹲、蹲踞,后引申为坐下、坐,生活、居住,平时,处在、处于,占居,居于。《论语.学而》:“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 《论语.先进》:“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而,则何以哉?”这其中的“居”,都是指“平时”、“生活”的意思。
古时候,万物生长靠太阳,中国人的生活更是依赖于太阳的温暖,所以,面南而居。太阳每天从东边升起,西边落下,以此,人们认为左阳右阴,阳生而阴杀,所以,古人在生活礼仪当中也以左为上。所以,君子居则以左为上。用兵,则是君子所不取的事情,当然就只能反其道而行之,以右为上了。这是老子以“用兵则以右为上”作为“故兵者,非君子之器也,不祥之器也,不得已而用之”的佐证。
接着,老子又从兵器本身特点以及使用的方式上来证明兵器的“不善”。
銛,读xiān,形声字,金为形,“舌”既为声又为形,本义为农具,现在一般叫做铁锹,其形状就如同古代金文的“舌”字,现在北方胶东地区仍然叫做“铁锨”。銛,锨,异体同音同义。铁锨在农业劳动中的使用率是最高的,而且也是最锋利的,所以,后来“銛”字又被引申为形容词“鋒利”。《韩非子.五蠹》:“共工之战,铁銛短者及乎敌,铠甲不坚者伤乎体。”其中“铁銛”指的就是农具;《吕氏春秋.论威》:“虽有险阻要塞,銛兵利器,心无敢据,意无敢处。”王充《论衡.超奇》:“足不强则迹不远,锋不銛则割不深。”这两句中的“銛”使用的就都是“锋利”这个引申义。
袭,古字本义为给死者穿的衣襟开在左边的内衣。后来引申为计量衣被的单位,相当于“套”、“层”,“继承”,“承袭”,“袭击”。左丘明《左传.僖公三十三年》:“劳师以袭远,非所闻也。”顾野王《玉篇.衣部》:“袭,掩其不备也。”
“銛”,讲的就是兵器最突出的特点,锋利;“袭”则是讲的使用兵器的方式,掩其不备。使用兵器,以杀伤为目的,所以,就是“銛袭为上”。而杀人害物,乘人不备,都不是君子所应有的风范,所以,这并没有什么好“赞美”的,赞美以“銛袭为上”的兵器,实际上就是在以杀人为乐,而历史上从来就没有以杀人为乐可以得志于天下的人。
“上左”,就是以左为上;“上右”,就是以右为上。“吉事上左,凶事上右”,这是古人都知道的基本礼仪。据此推论,“偏将军居左,上将军居右”,言下之意,战事就必须“以丧礼居之”。
居,处所的位置,采用,采取。《战国策.齐策五》:“夫罢士露国,而多与天下为仇,则明君不居也。”这里的“不居”,就是“不这样处做”。“以丧礼居之”,就是“用丧礼来处理”。
立,在古文中是会意字,由大和一上下结合而成,表示人站在地面上,本义就是站立不动。后引申为竖立,建树,成就等义。 而本句中的“立”,为“莅”的省字,是莅临,对待或者面对的意思。《史记.范雎蔡泽列传》:“臣闻明主立政,有功者不得不赏。”“立政”,莅政,处理政务。
“杀人众”,是一种极其不善的事情,所以,只能用悲哀的方式来面对;即使战胜了,也只能用丧礼来对待。
老子在本章中不是从人道主义角度来讲述战争的,而是以武器、战争和相关礼仪为例,来证明“物极必反”“物壮则老”的自然规律。
战争,是政治的最高形式,但却并不是政治的最好、最善的形式,只是一种不得已的事情而已。
[故事]
魏王罢战
魏惠王与齐威王订立了盟约,后来齐威王又违背盟约,魏王知道后很是生气,打算派人刺杀齐威王。
犀首将军公孙衍知道后,觉得这样做很耻辱,对魏王说:“魏王您是万乘之君,却用小老百姓的手段去报仇,这会让人瞧不起的。我愿受命率领二十万大军,替您前去攻打齐国,俘获齐国的百姓,牵来他们的牛马,让齐国的国王内心焦虑,热毒在背上发作。然后我就会攻占他们的国家,齐国的大将田忌出逃,我就拿着鞭子抽他的脊背,折断他的脊骨。”
季子听了后,认为公孙衍的主张更可耻,他说:“打个比方,要建筑十仞高的城墙,已经建起了七仞,却又把它毁掉,这是筑城人最痛心的事情。现在没有战争已经有七年了,这是大王您所建立的和平基业。而公孙衍却是在蛊惑人心,挑起战争,不能听从他的主张。”
华子听了后,认为公孙衍和季子的主张都不好,他说:“尽力吹嘘讨伐齐国的人是引起祸乱的人;尽力吹嘘不要讨伐齐国的人,也是引起祸乱的人;说主张讨伐齐国和不主张讨伐齐国的是扰乱人心的人,更是引起祸乱的人。”
魏王说:“既然这样,哪又该怎么办好呢?”
华子说:“你最好还是探求大道,按照事物的规律行事吧。”
惠子听说了这件事后,就引荐戴晋人去见魏王。
戴晋人对魏王说:“有一种叫蜗牛的动物,国君知道吗?”
魏王说:“知道。”
戴晋人说:“有个国家在蜗牛的左角,叫做触氏;有个国家在蜗牛的右角,叫做蛮氏。这两个国家经常为了争夺国土而打仗,战争中倒下了数以万计的尸体,胜利者追逐败逃的敌人,也要十五天以后才能撤军回国。”
魏王说:“啊,你说的都是虚构的吧?”
戴晋人说:“不是虚构的,请让我为你证实这些话。你认为四方上下有尽头吗?”
魏王说:“没有尽头。”
戴晋人说:“既然我们的精神可以遨游在无穷无尽的境遇里,那么,我们反观四海之内人迹所到之处,它不就是小到若有若无的境地了吗?”
魏王说:“应该是这样的。”
戴晋人说:“在这小到若有若无的地方有一个魏国,在魏国当中有一个大梁城,大梁城里有魏王。大王与蛮氏相比,有什么区别吗?”
魏王回答:“的确没有区别啊。”
戴晋人于是辞别了魏王,魏王心中怅然若失。
戴晋人出宫后,惠子去见魏惠王,魏王说:“戴晋人,真是得道的伟人啊,圣人也不足以和他相比。”
惠子说:“吹起竹管,会发出响亮的声音;吹起剑首的环孔,只有丝丝的风声罢了。尧与舜,是人们所赞誉的圣人,在戴晋人面前称赞尧与舜,好比那剑首环孔的微弱声音罢了。”
制 楚
齐国任用管仲为相,不仅把自己的国家治理得很好,而且还征服了周围许多诸侯小国,只剩下楚国不听齐国号令了,这成为了齐国成为争霸中原的燃眉之急。
齐国的几位大将纷纷向齐桓公请战,要求带兵攻打楚国。管仲听了连连摇头,他对大将们说:“齐楚交战,两败俱伤,不仅要用完我们齐国的多年积蓄,而且齐楚两国的百姓也将永无宁日。”
大将军们哑口无言,等着管仲拿出好的主意,管仲却不慌不忙,带着人去看炼铜的去了。
一天,管仲带着一百多名商人到楚国去买鹿。当时鹿在其他国家都是稀有的动物,仅仅楚国才有。但当时楚国的人们却只把鹿作为一般的可食动物,用很少的钱就可以买到一头。管仲派商人四处扬言,说齐桓公好养鹿,不惜重金收购鹿。
齐国商人开始购鹿,三枚铜币一头。过了十几天加价为五枚一头。
楚国的楚成王和大臣们得知此事,很是高兴,他们认为齐国很快就要遭殃,齐桓公会像十年前的卫国国君好养鹤一样而丧失国家,他们楚国就可以坐得天下了。
管仲又把鹿价提高到四十枚铜币一头。
楚人听说一头鹿能与千斤粮食价格相同,便纷纷制作猎具,奔向深山去捕鹿,不再种田,连楚国的官兵也带着武器偷偷上山打猎。
一年间,楚地大荒,土地无人耕种,铜币却都堆成了山。后来楚国人没有了粮食,想用铜币买粮,却又无处可买。因为管仲早已发出命令,禁止任何诸侯国与楚国通商,不得卖粮食给楚国人。
这样一来,楚国军队也人饥马瘦毫无战斗力。楚成王无可奈何,忙派大臣去同齐国讲和,同意不再割据一方,保证接受齐国号令。
管仲不用一兵一卒,不动一刀一枪,就制服了本来非常强大的楚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