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位置: 学习心理在线 > 文章中心 > 国学经典 > 《老子》说事 > 文章正文 用户登录 新用户注册
公告
    关于近期网站无法访问的解决方法  [admin  2009年12月22日]            首届儒家教育讲稿下载  [admin  2008年12月23日]            本站荣获青岛市优秀教育网站一等奖  [admin  2007年12月4日]            www.teacherli.cn和www.teacherli.com均可访问本网站  [admin  2007年7月6日]            欢迎您参加“会员章程”讨论!  [teacherli  2006年12月18日]            “李老师工作室”会员章程  [admin  2006年12月18日]            网友您好!请您参加本站调查。详见“站内调查”栏目。  [teacherli  2007年3月12日]            请各位网友注意:本站版面扩充,增加了部分专栏,欢迎大家到此发表文章。  [admin  2007年3月8日]        
二十六  重为轻根 静为躁君         ★★★
二十六  重为轻根 静为躁君
作者:teacherli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6236 更新时间:2008/2/5 10:54:08

二十六章  重为轻根 静为躁君

 

[原文]                  [注释]

 

重为轻根,静为躁君。    躁,不安,浮躁。君,主宰,统治,治理。

是以君子终日行不离辎重,辎重,出门随行携带的物资。

虽有荣观,              荣观,荣誉,荣耀,繁荣的景象。

燕处超然。          燕,通“宴”,安定,闲适,燕处,泰然自若的对待。

奈何万乘之主,      奈何,怎么。乘,shèng,古代四马一车叫一乘,

而以身轻天下?      万乘,君主。以,用,凭借。,自己自身。

轻则失根,躁则失君。  轻,轻率,轻举妄动。

 

[释文]

沉重之物可以作为是轻浮之物的根基,沉着冷静可以控制浮躁的心态。

所以,一个有智慧的人,即使整天整夜地外出行走,也不能离开自己随身携带的辎重,即使有耀人的荣誉或辉煌的景象,他也不会为此而飘飘然,仍然是泰然自若,仍然是坚守自己实实在在的本分。作为一个具有万乘的君,怎么能够仅仅以个人的意愿而轻举妄动,轻视天下百姓,轻率地处理天下大事呢?

轻率处事就会失去生存的根基,心态浮躁就会失去行动的主旨。

 

[解释]

本章开头第一句,还是从正面直接提出“重为轻根,静为躁君”的观点。

“重为轻根”,是一个喻证,老子用“重物可以作为轻物的根基”的这一客观实例,来证明沉重、稳重的重要性,进而推出“以静制躁”“静为躁君”的这一观点。“君”有“君主”、“主宰”的意思,也有“控制”和“统治”的意思。在这里还是着重于“控制”的意思。

接着,老子以君子的出行为例,来进一步证明物质与名声、本分与荣誉的孰轻孰重的关系,特别强调了重物质、守本分,轻名声、抑虚荣的处事观念。

辎重,是人们外出的随身行李,包括吃、穿、行、用,甚至战斗的各种各样的必备物资,这是一种非常可观而且实在的东西,是人们外出不可随意离开的物质基础。老子甚至“辎重”对行人终日行走的重要性,他用来比喻人的本分、实力等客观实在的东西,对人的名誉、地位、身份等主观和虚无的东西的作用。

所以,老子相对地又举出了“虽有荣观,燕处超然”的例证。“观”,就是外观,是一种对外界的显示。“荣观”,就是荣耀,就是繁荣的景象,是与“辎重”相对的另一面。

如何对待“荣观”,这是区别“君子”与“小人”的试金石。君子,面对“荣观”,泰然自若,超脱自然;而小人面对荣观,则沾沾自喜,高傲自大。这是老子为了证明“重为轻根,静为躁君”这一观点的最好例证。

老子提出这一观点是有很明确的针对性的,就是针对当时上层社会或统治阶级,高傲自大,目中无人,轻率妄动,心气浮躁的情形来说的。所以,他接着用反问句发出了一句感叹:“奈何万乘之主,而以身轻天下?”

“奈何”,就是“为什么”,是质问。“而”,是转折连词。“万乘之主”,那么大的一个国家,那么多的人民,说话做事都应该特别的慎重,为什么却能“以自身而轻天下”呢?

“以”,在古文字中是一个会意字,是一个人在使用农具耕田。所以,“以”的最初本意就是“用”,以后引申为“凭借”。弄清楚“以”的本意,“以身轻天下”,就容易理解了。就是“万乘之主”把自身看得比“天下”还重,用自身虚荣和欲望来轻视“天下”。周幽王为博得褒姒一笑,竟然让边境士兵点起烽火,引逗各路诸侯前来勤王;唐玄宗只是为了博得杨贵妃的欢心,而不惜累死多少驿马和士兵,从遥远的南方运来一枝鲜荔枝。这些轻率狂妄的举动,虽然满足了“万乘之主”的一己自心,却招来了犬戎大军和“安史之乱”,令自己失去了万千的民心和大好的山河。

老子在第十三章中就提出:“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这里,老子又从反面提出了对“以身轻天下”的质问。

所以,老子在结尾又很顺理成章地从反面做出“轻则失根,躁则失君”的结论。

[主旨]

小到为人处事,大到治理天下,不能仅以个人喜好,轻浮纵欲,而轻率作出决定,必须以客观实际为重,必须以天下为重,其关键就是稳重与沉静。

[要义]

1、为人处事,稳重沉静,

轻与重,静与躁,相互对立,重与静,是矛盾的主导。韩非子在《喻老》中指出:“制在己曰重,不离其位曰静。”“无势之谓轻,离位之谓躁。”告诫人们不要轻举妄动,要守静处重,清静守则。

2、脚踏实地,不慕虚荣

3、以静制动,戒骄戒躁

 

[故事]

茶师求死

日本有一位茶师,为主人泡得一手好茶。

一日,主人要去东京办事,舍不得茶师,就让茶师一同前往。茶师说:“现在外面浪人很多,自己不会武艺,很担心自己会吃亏的。”

主人告诉他:“那你就穿上武士的服装,带上一把刀。把自己装扮的和武士一样,就可以了。”就这样,茶师把自己打扮得像武士一样,和主人一起进了东京。

有一天,茶师的主人外出了,茶师自己闲得无聊,也就到外面溜达。他刚出门不久,就遇到了一位浪人,并向他挑战。茶师向浪人说:“我不是武士,只不过穿着武士的衣服,带着武士的刀。我根本就不会什么武艺。”

那个浪人就更不依不饶地说:“那样就更不行了,你不是武士,却要穿着武士的服装,打扮成武士的样子,犹如武士的风范。我一定要和你比武,来教训你。”

茶师没有办法,只得答应,并且说:“我主人委托我做的事情,没有办完,等为主人办完事后,今天下午在这里进行决斗。”那位浪人也同意了。

茶师这时赶紧跑到武士训练馆里去了,他拨开人群,直接来到武士教练的面前,很恳切地向教练说:“老师,我想知道作为一个武士,怎样死去才是最体面的?”

教练听说后,很是吃惊,他想,凡是来训练馆的,都是来求教杀人的武艺,却从来没有要求学习如何死的。这个人一定很有来头。于是就问他:“为什么你要知道自己如何死的最体面呢?”

茶师如实地告诉了教练事情的原委。教练知道他是一个茶师,就让他做一做茶道的表演。

茶师答应了,开始为教练泡茶。茶师在泡茶的过程中,气定神闲,神态自若,一招一式,非常娴熟,让所有在座的人并没有感觉到这是一个行将就死的人。

教练看后,对茶师说:“你不必求死,我可以教你一招出奇制胜的办法。”

茶师问:“那应该怎样呢?”

教练说:“你只要用你泡茶的心去面对浪人就可以了。”

茶师领会了教练的意图,就回去了。

下午,浪人如约来到,茶师也按时到达约定地点。

茶师面对气势汹汹的浪人,心中记着教练告诉他的话,就用泡茶的心来应对浪人的挑衅。

他很优雅地摘下帽子,放在身旁,然后脱下自己的外套,慢慢地,不慌不忙地一层层地叠好外套,也放在身旁,然后将内衣的袖口以及裤脚一一扎紧。

随着茶师有条不紊地整理,浪人开始恐惧了,发抖了,意识到这一定是一位武艺高强的对手。

茶师全身整肃完毕,才拿起武士刀,神态镇定,然后,突然大声棒喝一声,猛地把刀向空中一举。

这时,浪人吓的扑通一声跪在了地下,不断地叩头求饶,他说:“我认输了,你是我见到的最伟大的武士。我向你投降。”

 

周幽王烽火戏诸侯

 

周幽王,又叫姬宫涅。为人性暴寡恩,喜怒无常,整日饮酒食肉,从不过问国家大事,刚一即位就打发人到处找美女。右谏议大夫褒姠劝谏周幽王不应该这样不理朝政,周幽王不但不听,反而把褒下了大狱。褒姠的妻子赶紧花了一大笔钱,买下褒城最美丽的女孩,教会她唱歌跳舞,把她梳妆打扮一番,送进京师,献给周幽王,替褒响赎罪。因为这个姑娘算是褒家人,所以,名叫褒姒。  

周幽王褒姒仪容娇媚,光艳照人,非常高兴,十分宠爱褒姒,一连十日不上朝,朝夕饮宴,没完没了。有些大臣进谏,幽王大怒:有再谏者斩!朝中大臣只好纷纷告老归田。

可是褒姒自从进宫以后,就没有笑过一次,整天闷闷不乐。周幽王就召乐工鸣钟击鼓,品竹弹丝,宫人歌舞进临,褒姒却全无悦色;他又命司库每日进彩绢百匹,撕帛以取悦褒姒,褒姒虽爱听裂绢的声音,可也依旧不见笑脸;幽王又送各种珍奇礼物,想尽各种古怪的办法叫她笑,但都没有成功。

为了博得美人一笑,周幽王真是伤透了脑筋,于是在宫中悬赏:“有谁能让王妃娘娘笑一下,就赏他一千赏两黄金。”

 虢石父对周幽王说:“大王可以带上娘娘上骊山去玩几天。到了晚上,咱们把那里的烽火点起来,让附近的诸侯见了赶来,上个大当。娘娘见了许多兵马扑了个空,肯定会笑的。”周幽王拍着手说:“好极了,就这么办吧!”

于是,周幽王带着褒姒到了骊山烽火台。周幽王向褒姒解释烽火台的用处:从边疆到国都,每隔一定距离修一个高土台,派士兵日夜驻守,当有敌人进犯的时候,烽火台上的驻兵立刻点燃烽火,向相邻的烽火台报警,这样一路传递下去,边境发生的情况很快就能传到京城,国都受到威胁,骊山的烽火台也点燃烽火,向附属于周朝的诸侯国传递消息,诸侯国就会立刻派兵来援助。 
  褒姒听了周幽王的话后,不相信在这样一个高土堆上点把火,就能召来千里之外的救兵。为了讨得褒姒的欢心,周幽王立即下令,让士兵点燃烽火。烽火一个接一个的点燃起来,各地的诸侯很快就得到了消息,以为国都受到进攻,纷纷率领军队前来救援。 
  可是当各路诸侯匆忙赶到骊山脚下时,却看见周幽王正和妃子在高台上饮酒作乐,根本就没有什么敌人,才知道自己被国王愚弄了。诸侯们不敢发脾气,只能悻悻地率领军队返回。褒姒看到平时气度不凡的诸侯们,被戏耍后都是一脸的狼狈相,觉得很好玩,忍不住微微一笑。周幽王一见宠爱的妃子终于笑了,心里痛快极了。 就赏给出主意的虢石父一千两黄金。
  等诸侯王都退走了以后,周幽王又让士兵再点燃烽火,诸侯们又急匆匆地带着军队赶来了。周幽王和褒姒一见诸侯们又上当了,在烽火台上一起哈哈大笑。就这样,周幽王反复点烽火,戏弄诸侯,直到最后,没有一位诸侯再上当了。 

周幽王为了取得褒姒的欢心,后来干脆把皇后申氏废掉,太子也废掉,立褒姒为王后,立褒姒生的儿子伯服为太子。原来申氏王后的父亲是申国的诸侯,知道了这个消息,就联合北方的犬戎进攻周朝的都城镐京。

周幽王见到敌人进犯都城,又连忙下了命令把骊山的烽火点起来。尽管烽火台上白天冒着滚滚浓烟,夜里火光通明,可是诸侯们已经不再相信周幽王了,任凭烽火不断,就是没有一个诸侯前来救援。

犬戎大兵围城不几天,周朝的国都就被攻破了,犬戎士兵把周幽王、虢石父和褒姒生的儿子伯服都杀了,把褒姒也抢走了,西周王朝也就此灭亡了。

文章录入:teacherli    责任编辑:teacherli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字体: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栏 目  导  航

           网站地图

    栏目名称

     目     录

    网站介绍

    创办者风采

    版主介绍

    专栏介绍

    学习情感  学习动机

    学习意义

    情绪调节

    学习归因

    学习方法

    阅读

    理解

    记忆

    分析

    计算

    运用 

    自我管理

    学习计划

    时间安排

    自我反馈

    监测调控 

    学生人际

    友伴关系

    师生关系

    亲子关系

    异性关系

    社会关系 

    教学论坛 教学论坛 

    复习应考

    复习策略

    应考心态

    应考技巧 

    家教探究  行为教育

    品德教育

    情感教育

    智力教育 

    国学经典

    《学记》探究

    《老子》说事

    《论语》为人

    专家讲座 

    西方精粹  流派观点介绍

    专家讲座摘要

    书信往来

    学生来信及回复

    家长来信及回复

    教师来信及回复

    书目介绍

    工作室新书介绍

    心理学书籍介绍   


    网站访问量统计


    自2007-12-12 17:00开始统计

     本站声明:
    本站的少部分资料,文章,教程来自网上收集,其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如果有任何侵犯您权益的地方,请联系我们,我们将马上进行整理,本站所有资料仅供参考,谢谢。管理员联系方法---邮箱:shandonglaixi@sina.com。
    最新热点 最新推荐 相关文章
    三十一章 兵者不祥  有道不处
    三十章 果而不强 物壮而老
    二十九 为者败之 执者失之
    二十八 知雄守雌  大制无割
    二十七 救人救物 贵师爱资
    合作互动教学研究之四能力培
    二十五 道法自然 周行不殆
    二十四 馀食赘形 有道不处
    二十三  希言自然  道德从事
    二十二  抱一为式  诚全归之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