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样辅导是否合适?
李老师,你好。我是莱钢五中的老师,23日听了你的讲课,深受启发,给我们的工作指明了方向。我运用所学知识为我的孩子做了一次心理辅导,请指教。
我的女儿上大三,同宿舍大四女孩经常说她风凉话,与她也吵过,不见效果,实在受不了了,要搬出去住,征求我的意见,我做了如下辅导。
1。分析原因,发现我的孩子心胸不够开阔,有时我们给她捎点东西,自己吃的时候不够礼让他人,造成大四女孩有看法,还有其他的原因,造成关系紧张。
2。抽空与她交谈一下,表明立场,多做自我批评,征求意见。
3。学习豁达自己的心胸,不要计较小事,让别人去说去吧。
4。不必搬家。
5。适时给她一点小恩惠。
做了半小时的工作。两个小时后,女儿发来短信,说找了大四女孩谈了一下,效果还可以,也表示不再搬家了。
不知我的做法恰当否?还有哪些方面需要改进?
请李老师赐教。谢谢。
这位同仁:您好!
对于自己孩子的心理疏导,这本身就是做父母的责任,何况我们既是教师又是心理辅导老师,更应该“近水楼台先得月”。实际上,我们对自己的孩子的辅导都已经应该融进了平日的生活当中,而不是一时一事的心理辅导。
你对孩子的心理原因的分析比较到位,心胸不够开阔,就难免交往会有隔阂;你对孩子的建议也比较合适,不搬家,扩大自己的心胸,主动交流,表明态度。
孩子都已经是大三大四的学生了,心理机能基本上成熟了,处理这样的人际关系,相互之间还是可以解决问题的。
但“适时给一点小恩惠”的说法我不赞同。如果我们把同学之间的相互帮助,或者相互分享一些自己的东西和做法,当成“一点小恩惠”送给对方,就很容易想到要取得回报。如果对方有了相应的回报,这就显得很俗气;如果对方没有相应的回报,自己就会心生忌妒和憎恨,因为,任何人的心态都是需要平衡的,“投之以桃,报之以李”嘛。
我们应该把同学间的相互帮助和相互分享,看是自己应该做的,不管对方是否有回报。因为,既然是同学,就给了自己表示自己情感和能力的机会,相互帮助,并不是给人以恩惠,而是表示自己的能力,体现自己的价值;把自己的东西拿出来与大同学分享,是自己情感自然流露的一部分,是同学给自己表达自己情感的机会,我们不需要同学的回报,如果有回报的话,我们应该看成是一种互动;如果没有回报,只能说明对方没有真正理解,没有感悟,还需要时间和真情,也是对自己做事动机是否纯洁的一个考验。我们应该感谢同学能够接受自己的“小恩惠”。
现在的孩子大都是独生子女,尽管家庭条件都比较好了,可也给孩子形成了一种自我中心,唯我独尊的心态,上大学,是一个最好的矫正机会。学会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的最好方法,就是在帮助他人的过程中体现自己的价值,在分享幸福的过程中体会同学之间的友谊。
我的孩子在大学读书期间,我也经常借去北京出差的机会给孩子梢去一些家乡的土特产,像水果、牛奶、烤鸡等食品之类的东西,我都是尽量的多带一些,目的就是让孩子和同学分享,我要督促孩子和同学们一起津津有味的吃,督促孩子尽快地把东西分掉吃掉。幸福,越分越多;困难,越分越少。这些都不需要给孩子讲什么道理,在孩子做的过程中,就自然体会到了。
我的孩子已开始也不太习惯一些同学的作为,但她没有埋怨,而是靠自己的行为来影响同学。
比如,有一次去礼堂看演出,孩子自己用衣服早早占好的座位,因为上舞台忙活而被同自己的舍友占有。当时,尽管她心里埋怨同学素质太低,但她没有说什么,而是拿起自己的衣服重新另找位置。因为,平时我经常和孩子说,“和有神经病的人计较,说明你自己也有神经病。”在她向我诉说她心中懊恼心情的时候,我告诉她,“这是上帝对你的考验,看看你的心胸到底有多大。只装得下好人的心,那是平常心;能够容得下素质低的人,这才是伟大的胸怀。我们当不了伟大的人物,但我们可以让自己具备一个伟大人物的胸怀。”孩子听到这里,她自己说,“爸爸,我知道该怎么做了。”
后来我问她到底是怎么做的,她说,越是对我不好的人,我越是要对他好一点,因为,既然他做得不够好,我不能和他一般见识,我要让他通过我的行为知道,怎样做一个好人,让他知道做一个好人的作法和好处。所以,在发生了挤占座位事件后,她照样看见同学主动打招呼,照样问好,照样为同学打水,捎东西,照样一起分享好吃的东西和好用的物品,照样帮助同学,照样帮助她排忧解难,他们的关系一直相当好,非常融洽,她在同学心目中的位置也是非常高和非常重要。
总的来说,你给指出孩子心胸不够开阔,主动交流,这为孩子提到自身心理素质指出了方向;要求孩子不要搬宿舍,主动分享幸福,这为孩子和谐人际关系铺平了道路,找到了克服困难,学会交际的主要方式。只是在观念上还需要再高一些。高度上去了,视野也就更宽阔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