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李老师:您好!
我是一个一年级男孩的妈妈,孩子在幼儿园时计算还是比较快的,可是上了小学之后他提起计算就反感.现在老师布置的每天一张计算题(60道左右)做之前就闹情绪不愿意做,我每次都要强迫才做.最后错的很多,多到十几道.正确率持续下降.我应该怎样提高他的计算兴趣,和正确率.希望老师在百忙中帮我解答.谢谢!
木偶奇遇
木偶奇遇:您好!
你孩子的问题,大概不是不是喜不喜欢计算题的问题,也不是正确率的问题,而是孩子的学习是否能够适应学校老师要求的问题。
幼儿园的计算,与小学一年级的计算,时间上虽然只差一年,但却有着本质性的差别,就像小孩垒积木与建筑师搞建筑的差别差不多。
首先是在计算量的要求上不一样。幼儿园的计算根本就没有量的要求,愿意做就做,不愿意做就可以不做,玩呗;而小学老师布置的每天60道题,虽然有点多,但也不算过分,这是形成孩子数学思维能力的初步,尤其是形成孩子学习和训练意识的开始。多做一些练习,不仅有助于孩子理解什么是学习,也可以帮助孩子尽快形成概念和规律,尤其是形成数学学习的意识和能力,没有一定量的练习,是不能完成的。60道题,听起来挺多,可我们想一想,小学一年级的一道题,不都是根据加减法口诀直接得出答案的吗?
再者,在计算的正确率上也不一样。幼儿园时,孩子只要答对了,我们就感到很高兴,算错了我们也不会计较,因为,幼儿园里根本就没有数学计算这一要求,会一丁点儿都是额外的;而小学就不一样了,老师讲了,也领着练了,并且要求学生反复练习,巩固,目的就是为了形成一种熟能生巧、烂熟于心的数学计算习惯。这个时间我们就会格外注意到孩子的计算正确率了,孩子稍稍错一点我们都会认为不应该,如果孩子自己还是以为和幼儿园一样的要求,可能就会反感。因为,这时候他得到的表扬、肯定和夸奖少了,受到的批评和责备却多了。
另外,在计算的回答方式也不一样了。幼儿园里的数学计算是不大讲究步骤、列式和书写的,只靠口答就可以了,说得不对也没有记录,说对了反而就会给以鼓励;上了小学,数学成了一门课程,不仅仅要认真听明白,还要按照老师的要求写规范,写清楚,这样一来,出现问题的机会就大多了,而且所有的错误都会留在书面上,这样就容易引起家长老师的注意,就会给孩子一些负面的影响。孩子一般只愿意听好话,看到听到自己不断地犯错误,他心里就不会痛快,就会厌烦学习。尤其是那些从小娇生惯养的孩子,由着自己的性子做事,或者根本就坐不住,对学校里的学习要求自然就会反感。
所以说,我们不能仅仅以孩子在幼儿园里的表现,来推论和要求孩子在学校里面的学习,也不能仅仅以孩子在学习上表现来确定孩子的问题,而要从小学生的学习要求来判断孩子的差距在哪里,尤其要通过孩子的表现来分析问题的根本原因在哪里,这样才能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和引导孩子。
通过我们上面对幼儿园与小学在数学计算上面的差别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当初孩子在幼儿园里的数学计算快,并不能就可以认为孩子在学校里的数学计算一定很喜欢或者正确率就会很高,学习的要求不一样了,这里也就无法推论了。有不少家长也就是用这样的思维,根据孩子在初中的学习表现来推论高中学习,其实,那是风牛马不相及的事情。每个学习阶段都有该阶段的要求和标准,前面没有要求的时候做得好,不能说明在后面有要求的阶段就会表现得好。从这一点上来说,很多家长在孩子的英语、数学、语文方面的提前教育,或者叫做超前教育,或者叫做潜力开发,结果往往适得其反,原因也就在这里。
通过你叙述的孩子具体表现,我们也可以看出,孩子现在不是计算能力不够,而是学习的耐心不足。只是算几个题目,孩子还是可以的,如果作业一旦多了起来,心里就受不了了,就耐不住性子了,就坐不住了,心理就承受不了了。因为,这样可能会耽误孩子玩,或者孩子已经不感兴趣了,或者就可以说明孩子的心理素质还不够小学生一年级的水平。小学里的老师尽管可能会用若干兴趣来引导孩子的学习,比如在听课方面,在练习方面,但是,这毕竟是有限的,还有大量训练需要孩子自己独立完成,这样,可就会要求孩子需要坐得住,安下心,耐住性,能够仔细认真地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
小学的学习,“会不会”只是个小事,而“爱不爱”“能不能”的学习态度训练却是件大事,是影响孩子以后各个阶段的学习乃至终生学习的大事情。所以,仅仅从孩子的学习兴趣感觉上、作业的正确率上来判断孩子的学习,往往就会有些误解。
孩子的计算快与慢,对与否,都不是我们家长应该关心的,作为家长,更应该注重的还是孩子的学习品质,学习品质才是孩子能否学习的核心和关键,也是我们家长应该进行训练和培养的。
学习品质,其中包括学习的目的认识、学习的意义理解、学习目标的确定、学习的态度端正、学习的理念完善、学习的习惯养成、学习的毅力耐挫力水平、学习的自我管理能力提高。这些品质,是我们家长应该特别关注的,其关注的方式方法,不是看着孩子或者督促孩子完成作业,而是通过在孩子平时生活中和玩耍中进行观察、引导和训练孩子的生活品质。生活的品质就是学习品质的基础。
打个比方说,孩子如果在家里能够把家长要求做好的事情做得有头有尾,善始善终,尤其是孩子不太感兴趣的事情,比较麻烦的事情,像擦玻璃窗,定时洗洗自己的鞋袜,整理自己的床铺,帮助家长准备客人的饭菜等等,他都能够安下心来做好。这样,就说明孩子是尊重家长、服从家长的,是能够听话的孩子;说明孩子是不怕吃苦愿意劳动的;说明孩子具备了耐性和毅力,能够做得住的;说明孩子已经学会了控制自己感兴趣的事情,去做自己应该做的事情。孩子在家里具备了这样的品质,他在学校里,就不会因为老师布置的作业太多而烦恼,也不会因为老师布置的作业太多而草草了事,因为,孩子知道需要的首先是尊重师长,也知道凡事要认真,要细心,要做得好。
再比如,孩子在做家务中对讲卫生的态度、讲卫生的意义理解、对自己的生活用品的管理习惯、孩子做事情的习惯和态度,尤其是对家长要求做的事情的态度、毅力和耐挫力,尤其是在日常生活中孩子的自我管理能力。如果这些孩子都能做得好,那么,在学校里的学习就不会差到哪去。
孩子的学习表现是苗,孩子的家庭生活是根,学习上的表现,一定有家庭生活的原因。家庭教育,就是贯穿于生活当中的,而不是孩子的学习和作业。家长如果能够抓住家庭中孩子的应该做好的事情进行相应的教育和训练,那么,孩子在学校里所需要的学习品质也就会水到渠成,家长也就不必去强迫孩子学习完成作业,也就不必为孩子的学习而烦恼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