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不必先替孩子把气“生”了 |
|
作者:好事多磨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3359 更新时间:2007/2/7 23:40:29 |
家长不必先替孩子把气“生”了
——由“我真生气”想到的
昨天期末考试结束了,今天阅卷。下午,我刚在阅卷教室坐下,一同事跟我说:“我真让儿子气死了!”
“为什么?”
“数学、语文都考了97分。”
“这不挺好的吗?”
“好?人家班级中100分的二、三十个!”原来同事的儿子在二年级某班,卷子上午已经批出来了。
“中午,我回家说‘你这次考得挺好!……两门都97分!你们班考一百分的二、三十个!你说说,你为什么考这么低?’儿子起初真以为考得挺好,后来把头低下了,说‘我没有检查……看同桌一年级小学生的卷子去了……我答卷不细心……太马虎……’我说‘你过年也不用要压岁钱了,站着去!’儿子站了接近半个小时。”
同事说着,还有些余怒未消的样子。
我说:“作为老师,因为工作关系可以先知道孩子的成绩。但我不主张提前回家告诉孩子他的考试成绩。为什么不等着孩子上学后,听老师宣布成绩,然后自己知道自己的成绩呢。
孩子通过自己知道成绩,最起码他会对自己的成绩有个等待的过程,在家中等待,在老师念成绩的过程中等待,等待中孩子会体验到焦急、不安的情绪。他会有个耐心听同学成绩的过程,在听的过程中,孩子会和同学有个比较的过程,比较中孩子会有所思考。他还会品味老师对成绩的评价,通过比较和评价,孩子对自己的成绩会做出自我评价:成绩高了,会高兴;成绩不理想,会悲伤。高兴或悲伤的情感都是孩子自己体验到的,这种自我体验是孩子成长过程中自然发生的,是一种自我认识、自我促进,它会增强孩子学习的的责任感。
但是,提前告诉孩子他的成绩,自然的自我体验过程被人为地减掉了。代之而来的是家长的情感体验,考得不理想,家长不满意,直接把这种不满意强加给了孩子,孩子是因为家长不满意才产生不满、伤心的情感的。进而会产生这样一种认识:学习是为了让家长高兴。这样孩子学习的动力会大打折扣,学习的责任感更不会随之提高很多。
还有,没有见到试卷,就让孩子列举成绩低的原因,孩子只会冠冕堂皇地找一些问题,表面看来是考试成绩低的原因,但并不是孩子成绩低的真正的原因,可能孩子还有更具体的原因,比如解题思路,找到真正的原因,也就是真正地“知己”,也才能“百战不殆”。”
听了我的建议,同事若有所思,她笑着说:“看来是我沉不住气,先替孩子把‘气’生了,‘气’还是让他自己来‘生’比较好。” |
文章录入:张淑娟 责任编辑:admin |
|
上一篇文章: 这样的孩子以后会逆反吗? 下一篇文章: “循序”才能“渐进” |
【字体:小 大】【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