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解决情绪化的学习?
李老师: 你好!我是一名即将升入高三的学生.我之前的期末考试不是很理想.所以面对还有不到一年就要高考这个事实,心里有点害怕.我的学习状态不是很好,用老师的话讲就是情绪化的学习,我也认同老师的话.这样的学习方式让我的成绩不稳,我挺担心.我也想改,但终究想和做是两码事.我的意志很薄弱.李老师你知道怎样才能改变我的情绪化的学习方式和怎样可以增强意志力吗?非常希望李老师能抽出一点宝贵的时间来回答我的问题,先在这里说声谢谢了!
静叶
静叶同学:您好!
情绪是人类特有的一种心理品质,这是人们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身需要与愿望产生的一种情感体验,是人们的需要是否得到满足的反映。喜悦、愤怒、悲哀和恐惧都是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基本情绪。就像你已进入高三,很自然地就会想到一年后的高考是否会满足自己的愿望,这时候因为自己之前的期末考试不理想,自然就会产生一种消极的情绪体验,担心或者恐惧。应该说,情绪反应是人们对事物的客观认识和规律的把握还不够充分的时候,所运用的一种处理方式。在学习的过程中出现一些情绪反应,应该说,这是很正常的。
如果事情简单的话,通过情绪的反应来判断和处理事情还是可以的。比如,担心学不会、害怕考不好,在小学或者是初中的学习中,这不仅是正常的,而且还可以督促同学们认真学习。
但是如果事情越来复杂,过程越来越长,仅仅靠情绪处理问题,就容易形成情绪化,尤其是人们长期按照自己的感觉和体验来认识客观事物,往往会形成一些非理性的信念和态度,比如,每次考试成绩很差的时候,家长或者老师就会做出一些负面的评价,说自己不争气,说自己没有能力,或者说自己没有认真学习,时间久了,就会给自己形成一个“考试成绩就是说明了自己能力、努力程度或者学习水平的依据”这样的非理性的观念。这些非理性的信念和态度,就必然会导致我们行为的情绪化。
可以说,情绪化,就是对事物的一种过度的情绪反应,对人比较持久的消极、负面的情绪。什么是情绪化的学习呢?面对高考,心里害怕,学习成绩不稳,就挺担心,这本身就是一个情绪化的问题。情绪化的对面,就是理性化。
复杂多变的事物,仅仅用情绪来反映和处理,是远远不够的,因为,任何事物都是有其客观规律的,只有充分把握规律,才能有效地处理问题。比如,高中的学习要比小学和初中复杂的多了,不仅是努力就可以学习好的,学习方法,学习能力,学习基础,经验背景,等等,都可能影响成绩的提高。如果还是用担心或者害怕来督促自己认真努力学习,往往就会忽略了客观规律的把握,忽略了自己学习方法的调整和学习能力的提高,何况,情绪始终都是有起有伏的,很难使人们一如既往、持之以恒地进行学习。
理性情绪疗法的创始人美国心理学家艾利斯认为,人的情绪主要是有信念、评价、解释以及对生活事件的反应而产生的。非理性的信念、评价、解释都能产生消极的情绪,以至于影响自己的行为。
比如说,我们在学习中因为考试成绩很好而产生的积极情绪—喜悦,主要原因不是因为考试成绩好,而是我们对成绩的评价,对成绩的解释,我们一般人会把成绩高解释成为学习得好,很聪明,很有能力,所以,我们就会很高兴;
再比如,当我们面临考试失败的时候,我们就会用同样的解释来评价考试的失败,就会认为考试失败说明学习的不好,说明自己不够聪明,没有能力,这当然就会引起我们不好的情绪—悲哀。
如果我们再用这种观念来预测我们将要进行的学习任务,估计将要进行的考试,那么,我们就会产生一种恐惧的情绪。
这样看来,要解决情绪化的问题,就应该从改变理念、评价和解释着手,当我们的对事情的信念、评价和解释改变了,情绪也就容易改变了,把非理性的观念改变为理性的观念,就可以把不良的情绪改变为好的情绪。
比如,对考试成绩的理念和解释的改变,我们可以把考试理解成为为我们的学习找问题,是发现问题的主要环节,只要能够找出学习中的问题,并且解决这些问题,我们的学习就意味着进步。如果我们能够这样去解释和评价考试成绩,即使考试成绩不好,我们的情绪也不会不好,因为,我们知道,成绩不好就是意味着找出了自己的问题,达到了考试的真正目的,而且这些问题并不是很难解决的,只要这些问题解决了,我们就是进步了,就是提高了,也可以避免以后再出现类似的问题。这样一来,我们就不会因为考试成绩好而沾沾自喜,也不会因为考试成绩不好而烦恼,更不会在考试之前就担心害怕了。
作为一个高中生,我们已经形成不少的理念,这里面可能有理性的,也可能有非理性的,当我们的情绪不好的时候,就意味着非理性的理念起作用了,只要找到非理性的理念,并且进行纠正,形成一个理性的理念,问题也就解决了。高中的学习,就是纠正非理性信念的关键期。
你能知道“想和做是两码事”,这很好,最起码你已经知道了“需要做”,因为,这就是理性化学习的开始。
我们有一个学习观念必须改变,就是学习不是表现,而是训练和提高。我们不少同学从小到中学,在一次次的提问和考试中,慢慢地形成了一个“学习就是表现,考试就是显示自己能耐”的理念,用这样的理念来评价学习和考试,那么,当然就会产生消极的情绪,因为我们不可能时时事事比别人好优胜,比不过别人,就会产生消极情绪。其实,学习不是表现的机会,而是训练和提高的机会,就是因为不会,才学习的,就是因为不能做才不断地进行一次次训练的,考试也只是发现自己的不足,为自己更加彻底解决问题提供一个很好地机会。
这样的话,学习就必须靠平时的“多做”。想,不是想“考不好会如何如何”,而是要多想“自己的问题在哪里,应该如何解决,如何才能学习得更好”,更应该多想“面前的学习问题如何解决,自己解决不了的话,应该请教谁,如何请教”。
理性化,就是注重客观实际,注重把握客观规律,并用客观规律来解决问题。将来任何一个参与社会工作的人,仅仅靠情感化是解决不了问题的,更多地是需要理性来处理问题。其实,高中的学习,就是一个人有情绪化向理性化转变的训练。我们想一想,我们学习的数学,物理,化学,那一科不是注重客观实际的?哪一科不是探讨客观规律的?我们没有学好这门课,其实就是没有认清这一学科的若干客观实际,只是凭自己的一些感觉,好像是学会了;更严重的是在学习忽视了客观规律的把握,往往只是靠死记硬背一些概念和性质,不能真正理解概念和规律,也就无法运用规律去灵活地解决学科中遇到的问题。一般的同学,只要能够认真地根据老师和课本的要求,不断地做练习,也会从中得到启发,如果能够直接意识到客观实际和规律把握,那么,练习的效率就会大大提到。
高中的生活和人际交往其实也是训练我们理性思维的最好时机,每当我们遇到问题时,如果都能够像学习中那样敢于面对实际问题,运用客观规律解决问题,生活中的问题其实也就不难解决,更重要的是我们的能力会得到更快的提高。
其实,真正解决清学习情绪化的问题,关键还是在于学习能力的提高。没有学习能力,学习成绩自然低下;学习成绩低下,自然情绪不好;学习情绪不好,很自然地就会反映到学上来,或者奋力上进,或者退缩不前。如果是经常成绩低下,那么,就一定会退缩不前;如果几次奋力向前,解决了问题,就会继续奋力向前。高中生,经历的学习体验越来越多,既有好的体验,更有不好的体验,如果能够从提高自身的学习能力入手,不仅可以问题提高成绩,更可以提高学习的信心,所以说,提高自身的学习能力是改善学习情绪的关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