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班级辅导活动课的操作
1、把握班级心理辅导活动课的六个特点
⑴活动性——班级心理辅导要以学生的活动构成辅导过程的基本环节,精心设计好活动形式是辅导成功的关键。如Caplan提出的供儿童学习的问题解决方案,就包含有以下6个步骤的问题解决程序的指示:
①停下来,冷静下来,想一想;
②说出你的问题和感受;
③确立一个目标;
④尽可能多地提出解决方法;
⑤思考各种解决方法可能带来的后果;
⑥执行最好的方法
⑵趣味性——班级心理辅导要从情境体验开始,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活动设计要尽可能
生动有趣,使学生喜闻乐见,专注投入。
例如,道德困境练习实例:你正在一条要沉的船上,有7个人要上一个救生筏。但救生筏内只能装5个人。这7个人中有你、一个12岁的小无赖、一个69岁的退休教师、一个35岁的棒球名星、一个22岁的机械师、一个52岁的传教士和一个39岁的怀了孕的家庭主妇,你认为让哪些人上救生筏?
●趣味性要考虑年龄特点;
●角色扮演或小品要有情节及适当的道具,才能使学生兴味盎然。
⑶主体性——班级心理辅导要引导学生自我改变认知模式和行为方式,不要由教师代替学生做出决定,助人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自助。
●罗杰斯认为,每个人都有一种内在的需求和动机,用以促进自己的成长和提高,而且每个人都有一种解决自身问题的潜能,即使是心理适应不良的人也同样如此。
●教师必须关注每一个学生,教师有责任确保每一个学生都被自己注意到了,确保每个学生说的话不被自己或学生所误解。
●教师绝对不要讲得太多,不要喧宾夺主。
⑷互动性——互动是团体的基本特征,互动又是团体达成目标的重要条件。
●在团体辅导中,每个成员认知的改变、情感的迁移或透射、新行为的建立和强化,都依赖于成员间的交流和互动。
●互动的前提是参与。班级心理辅导必须促成一种气氛,让每一个学生都有话说,让每一个学生都想说话,其基本方法是改变座位的排列组合,采用小组合作学习形式。
●讨论(对话)是任何团体辅导咨询的主要互动形式(课程、教学、辅导都是对话,对话中心)。
例如:学生在面临人际冲突,无法取得一致意见时,我们可以建议他们运用以下8种方式来处理问题:
①分享(我们一起来做);
②轮换(这回按你的方法做,下回按我的方法做);
③妥协(有所失必有所得);
④机率(投掷硬币来决定);
⑤外援(请教老师或同学);
⑥推迟(等双方冷静下来再解决);
⑦回避(双方保留不同意见、彼此尊重);
⑧幽默(以夸大或幽默方式予以化解)。
⑸和谐性——班级心理辅导是师生真情的流露、心灵的交融,因此,教师要转换“教育者”的角色,努力营造一种平等、和谐的气氛。
●辅导是一种关系,这种关系能给被辅导者一种安全感,使其可以从容地开放自己。
●构成这种和谐关系的核心是辅导教师的三种人格特质:真诚-关注-共情(共情不是同情、不是移情,而是同理心,即清楚地理解对方的细微感受,并且回馈到位,其基本技巧是“意译”)。
●在构成和谐关系的操作上还要特别注意教师的
体态语言。
⑹鼓励性——班级心理辅导是每个学生自我探索、自我了解、自我更新的历程,它需要在一种彼此尊重、接纳、信任的氛围中,放下个人的防卫意识,与其它成员进行探讨、分享,彼此给予回馈、鼓励和建议。因此,班级心理辅导拒绝对学生作否定性的评价,这样才能使学生在不受到伤害的状态下学习与成长。
●团体辅导本身的局限性必须事先加以防范。
●如何处理学生有明显错误的意见?
●心理辅导活动课也在促进教师自身的成长和发展。
2、班级心理辅导活动课的十项辅导技术
(1)专注(接纳)——用语言或非语言的信息传递尊重、接纳学生的基本态度。
● 平行面对学生; ● 保持视线接触;
● 采取开放姿势; ● 微微倾向学生;
● 面带微笑,保持轻松; ● 注意声调语气。
(2)倾听——全神贯注于学生表达的信息,而不轻易加以评判。
● 主动表示倾听; ● 表情全神贯注;
● 用点头、微笑或轻微的声音做出适当回应;
● 尽量不打断学生的叙述; ● 不应有丝毫的不耐烦、不悦或轻视的表现。
(3)重述——教师以另一种表达方式来澄清或确认学生传达的信息,以避免对学生的误解,并表示教师对学生的专注态度。
● 重述语气不宜过于肯定,要保留适度的弹性;
● 重述力求精炼,不宜过长;
● 重述的目的在于引导学生表述,而不是中断表述。
(4)具体化——避免学生笼统抽象或漫无目标的陈述。
● 具体化要侧重于引导学生说情“具体经历”、“具体表现”、“具体感受”;
● 学生表述模糊的部分往往是他想逃避的部分,因此具体化不等于贸然对质,若是学生不想具体说明,可给予接纳和关怀,待时机成熟时再深入聚焦;
● 具体化应采取开放式问句,不要用“对不对”、“是不是”、“该不该”等封闭式问句;
● 避免连续发问,以免造成压力感;
● 避免严肃的态度或焦急的表情;
● 对学生的回答应予支持、鼓励或引导。
(5)引导——这是理清学生思路、避免学生偏离主体或表述明显错误见解的重要技术。
● 对学生的观念偏差或负向认知,不宜训斥、批评,不必强求学生改正或服从,而只
需激发学生群体的求异思维,并引导学生深入讨论,便可基本澄清是非得失。
● 对偏离主题的发言可采用轻松态度做提醒;
● 涉及深层次情感的引导,要考虑学生的承受力和时机的适宜性。
(6)同理心——教师设身处地站在学生的角度来思考问题,并将自己共情、共感的结果反馈给学生,以传递自己充分理解学生的信息。
● 同理心的前提是专注于倾听,力求自己的语言与体态语言保持协调一致;
● 同理心的关键是教师设身处地的“辨识”,即体会学生明确表达或隐晦表达的感觉、行为、经验;
● 同理心的反应要把握“简述语言”的原则,力求简洁、富有弹性或试探性,并让学生有修正、否定、解释、澄清及确认的机会;
● 采用适当的表达同理心的开头语和词汇,如“你是不是觉得…”、“你好象是说…”、”所以,你才处在一种…”、“我觉得你的意思并不是…”等。
(7)支持(回馈)——给学生以充分的关怀、积极的鼓励和正面的强化,以增强学生在团体中的自信。
● 支持必须建立在具体的事实、情感、行为的基础上,不能言不由衷;
● 口头鼓励、赞美、提供参考意见或引导学生自我肯定;
● 体态语言的支持,如点头、微笑、信任的目光、肯定的手势等。
(8)面质——针对学生语言与非语言信息的矛盾,以及前后看法的矛盾,与学生深入探讨,
协助学生面对本想逃避的思想、行为、感受,以促使学生更坦然地面对自我。
● 面质应该是建设性的,不应带有敌意、歧视、嘲笑等态度;
● 面质要以良好的师生关系和课堂氛围为基础;
● 态度必须和蔼,语气必须明确;
● 面质后,要更加专注于倾听学生的说明;
● 要防止引发学生的激动情绪。
(9)保护——让学生在团体中免受不必要的心理伤害,让学生在团体中充分成长。
● 巡视各组互动情况,可大大减少小组内集中议论某人缺点、嘲笑羞辱某人等现象;
● 制定明确的团体活动规范;
● 引导而不斥责违规现象;
● 不过分保护,以免学生丧失自己解决问题、自我成长的机会;
● 若出现的问题有普遍性,必要时可使用“暂时中止”策略,待教师重述团体规则后再进
行讨论。
(10)自我开放——教师投入团体互动,表达出在团体中此时此地的自我感受或人生经历,以引导学生自我开放,增进学生对教师的信任,促进团体更深层的互动。
● 教师的开放自我立足于团体氛围;
● 注意适时性,过早过多的自我开放会使学生觉得不自在;
● 开放的内容必须切合讨论主题;
● 开放时机适合在团体过程或结束阶段;
● 方式必须自然,内容宜简洁。
3、班级辅导活动课的评价标准
(一)四条标准:
(1)辅导理念的把握基本正确;
(2)体现了班级心理辅导活动课的基本特点;
(3)辅导教师有较强的应变能力;
(4)辅导目标基本达成。
(二)心理辅导活动课的具体评价标准:
1. 师生关系:理解尊重(“目中有人”,承认学生的独特性,提倡同感的理解,要理智、客观、设身处地; 无讽刺、挖苦、忽视、蔑视、强加于人,)
2. 沟通表达:真诚开放(安全、信任、说真话;不掩饰、不做作、不说套话、无需预演)
3. 活动主体:学生为主(学生为主体、教师为辅导者,学生活动、作决定;防止教师独霸课堂)
4. 运作方式:活动为主(活动为主、讲授为辅,学生讨论、训练、游戏、阅读、角色扮演)
5. 改善领域:知情融合(学生确有改善,却有所得,达到认知改善、情感参与、技能获得、意向形成、行动介入。)
6. 关注范围:全员参与(各类学生介入,每个学生参与)
7. 目标取向:内外兼顾(社会目标与个人目标兼顾,既要关心学生行为是否符合团体与社会的要求,又要注意满足学生的合理需要)
8. 教师行为:正面示范(理解人、尊重人、说真话、负责任、民主宽容、接纳自己)
4、防止班级心理辅导活动课在操作上的四种偏误
(1) 防止学科化倾向——辅导是师生之间的平等商讨,并着重于感觉、情绪的体验与表达,不是心理学理论知识的传授。
●一般情况下不要去解释心理学的概念术语;
●不要多板书,不要追求心理学知识的系统化、条理化;
●不要齐读教材及投影片上的语句,或在书上划“重点”;
●不要习惯于用文化课的模式去设问、提问;
●不要总使用“传授——接受”的课堂组织形式。
(2)防止带有政治课(思品课)色彩———辅导是人性由内向外的自我张扬,不是政治思想观念由外向内的影响或灌输。
●要分清两者功能不同、内容不同、形式不同;
●注意不要用政治术语来代替心理辅导的术语;
●注意避免用德育模式来解决学生的心理发展问题。
(3)防止主题班会化——辅导是人格的袒露与升华,不是解决班级的具体事务问题;它以团体辅导的形式运作,却指向每个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
●班主任的“管教训导”的面孔必须改变;
●辅导教师不要长篇大论地说教;
●不要动不动就联系班级里具体的琐碎事务;
●不要充当导演的角色,因为心理辅导不等于教师在幕后导演。
(4)防止刻意模仿“实话实说”等媒体谈话节目——辅导主要是同龄人之间的交流与沟通,是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助人自助”;辅导不能以教师为中心,教师不要去刻意模仿节目主持人。
●心理辅导活动课上如果养成了一种调侃的风气,学生就往往难以把握分寸,甚至会开一些庸俗的玩笑,从而破坏辅导活动必备的真诚、尊重、开放自我的氛围 ,这是必须防止的。
●要制定心理辅导活动课的活动规范,以防团体沦于无序状态。
5、班级心理辅导活动课的四条辅导原则
(1)倾听、尊重与理解的原则——倾听是辅导的根本,渴望别人的关注与理解是人之天性。班级辅导中教师要认真倾听学生的心声,并且放下自己的参照标准,设身处地去感受学生的喜怒哀乐,理解学生各种行为表现的动机。
●倾听的技巧:高度注意、耐心、不轻易打断对方、有理解及相应的反馈、适时提问、使用体态语言等。
●注意尊重学生的隐私并为其保密。
(2)面向同龄段学生共同心理需要的原则——班级辅导着眼于同龄段学生发展中可能遇到的关键性问题,它应该是一种有系统、有目标的活动,并且突出强调辅导中预防的一面。
●辅导主体的选择必须针对不同年级的共性问题;
●不能把团体辅导活动当作解决个别学生特殊问题的手段,个别的问题必须通过个别化辅导的方法加以解决。
●辅导过程中不要纠缠个别问题而无法自拔。
(3)主体参与、成员互动的原则——主体参与及成员互动是使班级辅导达成目标的重要条件,在互动中可以促进学生对自己及他人的感知,并从中得到学习、支持、回馈,从而导致成长。
合作精神和人际交往能力必须自幼培养,是个性的重要成分。 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关键是要有交往热情,懂得尊重他人,用爱心和同情心 去对待和理解周围的人,善于发现别人身上的优点。当别人需要帮助的时候,助 人一臂之力。要看到人与人之间存在着明显的个性差异,周围的人不可能都像自己想象的那样 完美,同伴之间的不同意见也会常常发生,这是生活中的正常现象。应积极引导他们认识社会和他人,学会与意见不 同的人交往和相处。更重要的是要学会宽容和谅解,而不是求全责备,苛求于人。
●柏恩的“相互作用分析理论”着眼于人与人之间的互动和沟通,是班级辅导“成员互动”原
则的理论基础;
●人际沟通是个体适应环境、适应社会生活、承担社会角色、形成健全个性的基本途径。
(4)促进学生“全人发展”的原则——人格是一个整体。学生是整个活生生的人,不是局部的人,也不是由局部拼凑起来的人。班级心理辅导虽然有特定的专题和目标,但必须顾及学生知、情、意、行的完整的心理发展过程。
● “全人发展”不是“五育并进”。
●班级辅导中教师要细心观察每一个学生的个体表现,在把握辅导主题的同时关注每个
学生的各种心理反应,并给以适时的引导。
6、班级辅导活动课操作过程中的“八重八不重”
(1)重感受,不重认知——辅导不是说教,不是安慰,不是训导,也不是逻辑分析;辅导是心灵的碰撞、是人际的交流、是情感的体验,是帮助一个人自助的过程。
(2)重引导,不重教导——班级辅导主要应该是“非指示性的”,教师不应该对学生作强制的说理和武断的解释,必需的暗示、忠告、说服等“指示性”手段也只能最低限度地使用,即力求“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心理辅导重在“导”,难在“导”。
●怎么“导”——倾听→同感→判断→商量 。
●“导”的操作原则——帮助发言学生澄清自己要表述的真实意义 / 引导学生考虑问题解决的可行性思路 / 不追究发言内容的错误,只注意问题解决的方向 / 多用鼓励性语词,避免批
评与责难。
● 引导语的运用很重要,可参考以下用语:
你觉得…… / 你似乎 …… / 根据你的观点…… / 根据你的经验……据你所知…… / 你想说…… / 你相信 …… / 你的意思是…… / 我觉得你…… / 可能你觉得…… / 我不敢十分确定,你的意思是不是…… /我得到的印象似乎是 …… / 我猜想你是…… / …… ……,这是你的感觉(意思)吗?等等。
●顺其所思,予其所需,同其所感,引其所动,投其所好,扬其所长,助其所为,促其所成。
●“辅导到底应该是指示性的,还是非指示性的?”
(3)重口头交流,不重书面活动——这是一种非常简单、却又很容易被教师忽视的操作规范,它是辅导过程有没有动态气氛的关键。
●团体辅导与个别辅导的最大区别,就在于学生是通过交流产生的影响力来调整自己的认知、态度、情感和行为的。
●团体辅导中交流的效果与团体规模有直接的关系,因此教师要注意将小组交流与全班交流相结合。
●允许适当的书面活动,但时间不能过长,更不能搞“静思默想”,书面要与口头相结合。
(4)重目标,不重手段——班级辅导活动最重要的是把握好辅导理念和辅导目标,如果只考虑形式和手段的新鲜花哨,很可能会导致舍本求末。
●多媒体或投影主要应该用于呈现情境及提出思考性问题,尽量不要用来出示标准答案;
●辅导氛围一旦形成,就不要人为加以冲淡甚至是干扰;
●事实证明,在条件简陋的农村中小学,不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同样可以开出较好的班级心理辅导活动课。
(5)重真话,不重有无错话——信任使人感到安全,信任才能敞开心扉。说真话难免会有错话,但对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出现的错话持一种宽容而积极的态度,可强化学生自我向善的意向与努力。
●罗杰斯提出,团体指导者必须具备三种基本态度,那就是共情、真诚、无条件关注。
●辅导教师要放下严肃的德育标准,给学生以真心诚意的宽容,以致每个学生可以不必防卫和隐藏自己,而是可以自由自在地表达自己。
(6)重氛围,不重理性探讨的完美——班级辅导是建立在成员之间相互信任、关心、了解、接纳的氛围中的一种互动的人际交往过程,每个成员的心扉就是在这种人际氛围中打开的。因此,催化出温暖、安全的团体氛围远比完美的理性探讨重要得多。
●营造坦诚、信任的团体氛围,是辅导教师最重要的责任、最主要的任务、最高超的技能,也是班级团体辅导活动最基本的环节。
●良好的氛围一旦形成,辅导教师就要十分珍惜,不要急于求得辅导活动的完整结论而去中止讨论,草率干预。因为理性的结论远远比不上学生积极参与、十分投入地沟通交流、甚至面红耳赤争论不休时所产生的那种心灵震撼力和对人的启迪来得深刻。
(7)重应变,不重原定设计——班级辅导面对的是充满动感的学生个体和交互影响的班级群体,辅导现场的团体心态千变万化,教师必须灵活把握辅导活动的发展势头,不可刻板依照原定设计行事。
●传统的文化课非常重视教案设计的操作程序;
●在班级辅导的动态环境下,学生的潜在能力会随时随地被激发出来,各种奇思妙想、各种生动的生活经历,会在瞬间奔涌而出,整个现场会变得生机勃勃、充满智慧的挑战、充满童稚与青春的生命活力。这时,辅导者将被辅导,教育者将受教育。
●时间紧迫是普遍存在的现象,因此,教材的处理同活动设计一样,也是灵活的。
(8)重自我升华,不重教师概括总结——领悟是学生克服心理不适应、促进自身发展的关键,它往往伴有深刻的认识飞跃。即使学生的自我升华还比较幼稚,教师也不可越俎代庖。
7、坚持开设班级心理辅导活动课的对策
● 一定要坚持班主任参与活动课的方向(美国没有班主任制度,但有社会服务机构和教会的参与;新加坡由班主任负责心理辅导,但没有思政工作;香港有社工;台湾班主任管训导和辅导)
● 负担不要太重(限定课时、提供设计、分工合作、交叉上课)
● 要求不要太高(曲高和寡是普遍规律,提倡“美声唱法”、“民族唱法”、“通俗唱法”并举)
● 注意研讨培训(研讨要注意开较规范的活动课,培训要坚持校本为主、操作为主),坚持在做中学习。
台湾李坤崇提出的班级团体辅导的教学原则:
1. 以辅导专业取代传统教学的教学茫然;
2. 以学生本位取代教师主体的教学主角;
3. 以积极鼓励取代消极惩罚的教学心态;
4. 以活泼动态取代枯燥静态的教学模式;
5. 以分组多元取代全班一致的教学策略;
6. 以户外生动取代室内乏味的教学情境;
7. 以安全适龄取代危险一致的教学活动。
山东高密一中的经验
1、在老师眼里不应该有坏学生,只应有心理不健康的学生;
2、创造学生成功的机会,用成功酿造自信;
3、让学生在活动中经受道德锻炼;
4、尊重学生的个性,就不能拿一把尺子来衡量学生;
5、尽可能多地要求每一个学生,就必须尽可能多地尊重每一个学生;
6、一切以学生为中心;
7、在教育者的词典里,只有“挫折”两个字,却没有“屈服”这个词;
8、失败教育只会使教育失败,成功教育才能使教育成功;
9、播种下的是习惯,收获的是品德;
10、热爱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学习的前提,亲其师才能信其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