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对我国近年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反思
通过反思,认识到我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加强目标导向
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是改善学生的心理与行为,提高其心理素质,增进学生心理健康。包括解决问题与发展潜能两个方面。
每个单元、每一课都必须有明确的目标,使学生有所触动,有所感悟,有所思考,克服为活动而活动的形式主义的倾向。
应注意将心理辅导目标与德育的一般目标区分开来。
心理辅导的目标重点是:培养正确的人生态度与合理的价值观念;建立积极的自我形象并学会接纳自己;培养自主精神,学会自主抉择,承担起个人的责任;学会沟通,发展良好的人际关系;学会管理自己的情绪;掌握学习策略; 掌握应对压力的技能,增强心理自助的能力。
2、注意认知侧面与情意侧面适当均衡
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在于改善学生认知、情感、意向、技能。亦可分为认知目标、情意目标、生活技能目标。或说 “促成个人思考、感受、行动三个层面的全面改善”。
鉴于心理健康课程的性质以及过去日常教育中唯智主义的倾向,心理健康教育要特别关注情意目标和生活技能(沟通技能、解决问题技能、决策技能、压力应对技能等)方面的目标。并要提供达到这些目标的恰当有效的方法。
在涉及到情感、意向、态度、价值观的学习领域,情境设置、陶冶、潜移默化、练习、践行、反思、选择、示范与模仿、体验,获得真情实感等,有着重要的意义。不宜过分重视、单纯依靠教师的说理教育。
在这里,获得体验和真情实感极其重要。而体验产生的特征是亲历性、具体性、真实性、深刻的领悟、个人意义的产生、鲜明的行动意向、全身心地融入、情感上的冲击。为了获得真切的体验,一是要提供典型的、真实的、冲突的情境;二是个人自主地参与活动;三是活动与学生个人需要相联系,与个人的经验相联系,具有个人意义。
3、突出活动践行
行动是助人活动的核心。
由于心理健康教育的“助人自助”的性质以及特别关注情意目标的要求,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程不以教师讲解为主,而以学生活动为主要形式,体现鲜明的“行动倾向”。
辅导不只是一种检讨的过程,应努力培养受辅导学生的责任感和行动意向。力求获得改善当事人处境的后果。对于存在某种心理与行为问题、情绪困扰的学生应注意引导其克服“只想不做”的惰性,促使其做出行动的承诺。
为保证学生有机会在活动中获得体验,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可设置一些行动作业。
4、引导发展与指导学生解决问题相结合
对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主要是对正常学生进行正面教育,强调教育性、发展性。但在坚持正面教育的同时,对于如何帮助学生面对生活中常见的压力与困难,也应给予一定的重视。例如,如何缓解考试焦虑、消除嫉妒心理、克服社交困难、经受考试失败、接纳自己生理缺陷、正确对待他人的误解、弥补友谊裂痕等,对于学生来说,就是不可绕过的现实问题。
5、注意支持与挑战相结合
支持策略包括尊重、理解、关怀、关注、倾听、鼓励、同感、保证等。
挑战指采取一定的措施,帮助学生反省自己的自我挫败的、或有害于他人的认知和行为,克服心理上的盲点,并采取行动改变这些不适的行为。
质疑、提供新信息、自我暴露、高级同感都是挑战的策略。
挑战不是指责学生,不能违背同感的原则。应将挑战与支持结合起来。
没有挑战的支持是浮浅的;没有支持的挑战则可能是自我挫败的。
●班级辅导活动如果进展顺利,一般会经过四个阶段:起始阶段→冲突阶段→整合阶段→成效阶段。
●辅导不是万能的,不可苛求,也不可期望过高。一句话:着眼于成长发展,自信功德无量!
结语: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同样的,没有爱,也不会有成功的心理辅导。失去了对学生的爱,教师就失去了人生的乐趣,也失去了自己人格的魅力,也就失去了作为教育者和辅导者的资格。
心理辅导是一种爱的艺术,是一门沟通心灵的学问;同时,心理辅导也是一种令人开心、使人年轻的艺术,它会给你的生活带来智慧和快乐,你会在辅导的过程中和青少年学生一起成长。正如斯图尔特所说,“优秀的教师将会长生不老!”
参考书目:
1、吴增强、沈之飞等编著《班级心理辅导》,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年7月。
2、樊富珉编著《团体咨询的理论与实践》,清华大学出版社,1996年12月。
3、沃建中主讲《儿童青少年心理素质的培养 》,
4、刘华山主讲《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与实践》,山东省心理教育实验课题开题会(胶南),2001年4月;《学校心理辅导与素质教育》和《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性》山东省中小学班级心理辅导活动课研讨会,2004年5月。
5、钟志农主讲《班级心理辅导活动课的理念、设计与操作》,山东省心理健康教育研讨会,2002年11月。
6、张家新主讲《培养跨世纪人才心理素质教育的思考与探索》,山东省心理教育实验课题开题会(胶南),2001年4月。
7、陈丽云、樊富珉、官锐园编著《身心灵互动健康模式:小组辅导理论与应用》,民族出版社,2003年6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