犹豫不决意志薄弱该咋办? |
|
作者:teacherli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5535 更新时间:2006/12/5 19:10:07 |
犹豫不决意志薄弱该咋办?
李老师:您好! 我是一名高中生了,有一个紧急而又重要的问题要向您请教。 我这个人有一个很大的缺点,那就是犹豫不决。在与别人交往中,我很难启齿向同学说“对不起”之类的话,我通常会犹豫一节课,或更长时间,这一点儿也不夸张,但到最后一般是没说。上课时,我甚至会为是否让侵占了我一大块桌子的同桌移一移胳膊,或问老师个问题而犹豫很长的时间。这也许可能还有腼腆的缘故吧。与同学打招呼时,我甚至不好意思挥一挥手,或说声“hello!”老师提问问题时,明明我可以回答得很完美,可我却不能鼓起勇气站起来。 这让我很不自信。有时可能有一点小事就让我精神不振两三天,没法学习。当然这里的小事一般都是指那几个题做得不好或者哪次考不好了。这也让我的精神一直很薄弱。长期对事情的消极使我做任何事情都没有坚定的立场。晚上睡觉时还是满怀决心的做某事,第二天早晨一起床,就泄气了觉得莫名的担心,一般也就不去做了。有时同学一句不经意的话可能就会改变我的立场,让我不能去做我该做的事情。还有,在校时我想要洗衣服,洗头时,也会今天拖明天,明天拖后天,直到不能再拖了为止。 李老师,韩信曾因犹豫不决而最终命丧刘邦之手,失去了自己本来可得的霸业;项羽也因犹豫不决而导致乌江自刎;窦建德因意志不坚定而兵败虎牢关;朱允炆因犹豫不决而未抓住时机杀死朱棣而失去帝位。我想这些弱点不仅那些王侯将相不该有,我们平常人也不该有,这可能对我们人生形成毁灭性的打击。所以,李老师,请您教教我,我该怎么办? 高 川 高 川同学:您好! “犹豫不决”,不像你说的那么可怕,尤其是我们平常人,犹豫不决,有时还是非常必要的呢。问题想不清楚,就不能莽撞地去做,自己没有能力,只是想想到还可以,马上去做可能也会要碰钉子的。犹豫不决,既可能有性格的原因,也可能有信心的原由,更可能有能力或者习惯的问题。 你举的几个例子,表面上看起来好像是因为犹豫不决,特别是经过一些文人墨客的加工后,就好像是“犹豫不决”成了风流人物命丧黄泉的主要原因了。其实,不是那么简单。改朝换代,不是靠一两个人的性格决定的,那是有相当的历史背景和客观规律的。 当年项羽的乌江自刎,不是仅仅因为一两次的犹豫,而是他的谋略和远见就远远不及刘邦集团,以至于他的实力由强到弱,最终被刘邦追杀到乌江;而韩信,即使他知道刘邦要加害于他,他也无法逃脱,因为他不仅已经背上了叛逆的罪名,而且他的实力也远远不及刘邦,况且,他实际上就是在刘邦的掌握之中。 窦建德尽管与李世民实力相当,但其作为农民义军的杰出领袖,在其政治远见上,就比李世民相差甚远了。这不仅是个信心和犹豫的问题,即使他当上了皇帝,可能也不会长远的。虎牢关一战,由于窦建德刚愎自用,不能听取部下正确的建议,与李世民军队在虎牢关采取正面决战的行动,被李世民用骑兵击溃,窦建德本人也被俘获。 朱元璋,传位给他的长孙朱允炆,朱棣发动了争夺皇位的“靖难之役”,登上了天子宝座。当年朱元璋在世时,就曾担忧过朱允炆仁慈有余,威严不足,文弱庸柔,不知能否“担负重器”,他的第四子朱棣却酷肖乃父,为人深沉狠辣, 有威严大气的王者之相。而朱允炆当年放虎归山以至于“靖难之役”之败,也不是因为他的犹豫,而是表现在他缺乏军事实力和政治手段上,从而心有余而力不足, 只得任由皇权旁落,出家做了和尚。 这些历史上的风云人物的云起云落,都不能仅仅归因于他们的性格,也不是仅仅因为一两次的失误或侥幸,因为他们在历史的长河中他们有的是时间和机会,需要的是更加复杂的酝酿和磨砺,如同大浪淘沙,集腋成裘,堆土成山,汇流大海一样。 这里给你介绍一段老子《道德经》第十五章中关于“为道之士”的说法:“古之善为道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豫兮,若冬涉川;犹兮,若畏四邻……”这段话的意思是说:“古时善于行道的人,精妙通达,知识渊博,城府很深,让人难以捉摸得透……小心谨慎啊,就像大象冬天涉足冰川一样;警觉戒备啊,就像犹猢提防自己四周的邻居一样……”。 这就是说,犹豫,不见得是一种不好的品质,恰恰相反,是一种微妙玄通、深不可识的境界。乍听起来,好像没有什么道理,其实,是大有讲究的。 首先说,犹豫,大都是因为拿不定注意,才犹豫不决的。 犹豫不决,其实正是粗鲁莽撞的反面,是小心谨慎的表示。就像你说的“晚上睡觉时还是满怀决心的做某事,第二天早晨一起床,就泄气了觉得莫名的担心,一般也就不去做了。”这种事情大多是还没有拿定主意,有些担心,这些担心往往都是有必要的,因为,即使只管莽然地做了也没有问题,可能就会因为你有所担心而信心不足,就会导致你的行动迟缓,事情做不好。拿不定主意的事情就不要去做,何况我们高中生还有很多需要做而且应该马上就做的事情,先做那些必须做的事情,等那些事情拿定了主意再做也是可以的,而且会做得更好一些。 犹豫,有时候也许就是因为对问题不清楚。 当你对一件自己并不熟悉的事情,要做出判断的时候,可能就不会当机立断,因为你无法判断,这叫无力决断。就像你有问题想问老师一样,当你的问题不是很清楚,往往会有无从问起的感觉,尤其是说不出具体关键在哪。你就会担心:问了以后,老师会责备自己没有认真听讲或者深入思考。这样的问题,还是三思而后行比较妥当。如果经过思考,自己完全清楚了,就没有必要问老师了;有时候可以和同学一起探讨的;也有的时候,问题的关键清楚了,再问也不迟啊。 犹豫,有的时候也习惯的问题。 不是因为自己徘徊不决的原因,而是自己没有这种习惯,虽然从道理上讲,或者看别人都会那样做,但自己却难以做得出来。就像你向同学说“对不起”,和同学打招呼“hello”却不能潇洒地挥挥手一样。那都是你在先前就没有养成这种行为习惯,习惯于说“对不起”的人,大都是随口就说出来的,而不习惯说的人,往往拿着这个“对不起”是重于泰山的;习惯说“hello”并能潇洒地挥挥手的人,也都是因为习惯了,做出来的时候是很自然的,很潇洒的;不习惯的人,就是强逼自己做出来,也是不合时宜,很不自然的。如果你将来就是要做个经常与陌生人打交道的公关者,那么,你从现在就可以和同学之间练习这种习惯,如果没有这个志向的话,也就不必在意这个不足了。 当然,也有一些习惯是从现在就必须养成的。 比如,你说的洗衣服的事情,应该给自己一个厉说厉行的要求,一旦自己想到了要洗衣服,并且有这个时间,那么你就应该马上把衣服扔进洗衣盆,冲上水,赶紧洗出来。这样的事情,尤其是对那些做不做都无所谓,不影响大局的事情,这些你不需要多加考虑,你做得越多,你的感觉会越好的,慢慢你就养成了雷厉风行的习惯,给自己一种高效率的感觉。雷厉风行的品格不是靠做重大的事情来培养的,而是在处理琐碎的事情中锻炼出来的。 犹豫,有时候也表现出一种能力的缺陷,而不是决心的不足。 窦建德和朱允炆,其实就是因为在实力上不如李世民和朱棣,所以在两军对阵的时候,往往就会漏出破绽,最终被战败的。就像你做习题,当你对答案不敢确定的时候,往往就是你对知识理解的深度不够,这种犹豫是应该的,可以提醒你重新复习,帮助你进一步认识知识和理解知识。否则,你就是要犯错误的。你对熟练的知识和题目,你绝对不会犹豫的。 犹豫,有时是因为行为受到情感的限制。 朱允炆不是不知道朱棣有篡夺皇位的野心,但朱允炆在朱棣痛哭流涕之后,不得不放虎归山,原因就在于亲情的羁绊。如果当时他不放或者杀死朱棣都是要背骂名的,原因就是当时朱棣的野心并没有暴露于天下,而且又是他的长辈。你在“为是否让侵占了我一大块桌子的同桌移一移胳膊”的时候,其实也就是同学的情感使之所然,你是在同学的情面上抹不开,你这是自己心胸大与小之间的矛盾:任其侵占,自己受辱的感觉受不了;要提出反对,又怕留下小气的坏名声。都是高中的同学了,如果还像是小学生玩家家、或者像初中时男女同学之间划“三八”线,都是不合时宜的了。 人不可能都当皇帝,就像朱允炆,当不了皇帝,可以出家当和尚嘛;韩信做不了皇帝可以做王侯嘛。无论过去还是现在,需要皇帝式的领袖人物是很少的,而各种各样的有真才实学的,有一定专长的,埋头苦干的人,都会有自己的一片天地。我们的事业,应该是量身定做的,有什么特长,就做什么;没有那样的长处,就完全可以避免那样的工作,何不以此为己任呢? 当自己对事情不清楚的时候,就应该先把事情弄清楚;当自己对事情还没有拿定主意的时候,也应该等到时机成熟,决心下足再动手;如果发现自己的能力还不足以解决问题的时候,当然也应该先充实自己的实力,在实力相当的时候再做事情;如果你发现自己做事就是有些拖沓,那就要求自己说到做到,马上行动。借着现在大量的学习任务,抓紧时间来训练自己的能力,时时刻刻认识到,犹豫就是对知识的掌握得不够,就需要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这是最明智的。 不必担心自己是否能够成为韩信、项羽,也不必担心自己会成为窦建德,或者是朱允炆,即使就使成为了他们,那也是千古风流人物。不好吗? 在这里也给你一个劝告:不要拿着已经过去的消极的事情,反复咀嚼。 你做过的成功的事情,可以不断地回味。这能够给自己以启发和信心,这叫做积极的咀嚼效应,好东西吃了是越嚼越香的;而那些不好吃的东西,尽管难以下咽,也要赶紧咽下,不要反复咀嚼了,那会越嚼越苦越嚼越涩的。尽管你不满意自己有所犹豫的事情,但随着你能力的不断提高,可能很多事情,你就不会再犹豫了,那就是你的素质的提高和增长;即使还有一些不能不让你犹豫的事情,那就尽快地提高这方面的能力,积累这方面的知识。 还是前面的意思,该犹豫的事情,还是犹豫的好;不该犹豫的事情,就尽快提高自己的能力。 |
文章录入:admin 责任编辑:admin |
|
上一篇文章: 我为何懒而没有激情? 下一篇文章: 我郁闷,影响学习,该怎么办? |
【字体:小 大】【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