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老师,我上学有时候题没听好,或者笔记没记好,很矛盾,不知道该怎么办,我很想问同学,可是又不好意思,因为我有点内向,我又想学习好,我该怎么办?
外向还是内向
同学:您好!
上课没听好,笔记没有记好,又想学好,听起来这好像很矛盾,但实际上并不矛盾。因为,上课没有认真听讲,也不做笔记,根本就不是“想学好”。
现在有不少同学的“想学好”,其实只是“想考好”而已。假设说,不用学习都会考得很好,这些同学就不会再去学习,因为,在他们的心中,学习仅仅是为了考试,他们对学习的真正意义并没有理解,只要能考得好,怎么学都可以,或者说不学也可以。你想一想,这能叫做“想学好”吗?
如果真正理解了学习的意义,真把学习当成丰富自己的知识,提高自身的能力,完善自身的素质来认识,那么,当老师来上课的时候,就不会没有听好,一定会如饥似渴地跟着老师去听那些自己原来并不知道的内容,顺着思路去理解那些自己还并不懂得的知识,按照要求去训练自己还没有具备的学习能力,就不会拿着记笔记不当回事。
当我们把学习理解成为只是为了取得考试成绩的时候,上课听讲和记笔记的意义就不大了,学习也就没有“在当下”看闲书、想玩游戏、胡思乱想更有吸引力。因为考试,并不是迫在眉睫,听这一节课,记这一点笔记,与自己后面的考试关系也不很大,而自己的所谓情绪和兴趣去都是必须立即得到满足的。这样一来,在抉择干什么的时候,就会自觉不自觉地选择了不听课、不记笔记,而去做了别的。
所以说,上课没有认真听,笔记没有认真记,这就不叫“想学好”。如果真的“想学好”,那么上课时,老师进了教室,自己就会想到该上什么课了,该学什么了,该认真听了,该记记笔记了。如果不会听,不会记,可以问问老师,也可以问问同学。
不好意思问同学,还是没有“想学好”,或者说,“想学好”没有自己的虚荣心、爱面子更重要,这与是否内向无关。
打个比方说,当我们走在大街上,看到街边卖小吃的旁边时感到自己饿了的时候,即使手里没有钱,我们也会想到自己要吃点东西,就和你“想学好”一样,虽然人家卖小吃的可以让你白吃,你也会不好意思,因为,这时你更看重自己的脸面,感觉这样吃东西就像乞丐一样,你会选择离开,等到回家再吃。而乞丐就不会,因为,他对脸面和饿了的理解和你不一样,他会把脸面看得很轻,而解决饿得需要很重要,他就会选择白吃。
当你感到学不好想问同学,还不好意思的时候,那就说明你还没有真正“想学好”。我们面对很多需要做的事情,往往需要有个抉择,先做什么,后做什么,不做什么,这抉择的标准就是自己对这些事情的意义的理解。如果我们认为很重要,就会放在很重要的位置上去做;如果认为不重要,就会放在不重要的位置上去做。当你选择“不好意思问同学”的时候,就说明你对“维护自己的虚荣面子”比“问清不明白的知识”更重要。这就是俗话说的“死要面子活受罪”。当你感到面子要不得了,必须撕破面子,虚心学习的时候,自然也就会像乞丐一样如饥似渴地向同学、向老师求教了。没有一个人会因为自己的内向而不饿死的,你说不是吗?
想一想,为什么即使平时学习不太积极的同学,到了考试之前的复习都就忙了起来?考前复习是一个“真想学好”与“假想学好”的试金石。“真想学好”的同学,不仅考前复习会认真努力,就是平时学习当中,也是孜孜不倦、努力刻苦,因为,他想到的就是要好好学习。而“假想学好”的同学,学习,仅仅是为了考得好,所以,考试临近,学习才具有了真正的意义,这时候就会认真听课,记好笔记,有不会的就会急着问同学。不过,一般这时候就来不及了,往往是听也听不懂了,记也不知道该记什么了,好像记什么都需要,记什么都没用,问同学,也不知道该从哪里问起了。
问题的原因,就在于我们一直都在被老师和考试逼迫着学习,但一直都没有弄明白为什么要学习,到底学习是在学什么。我们大家往往都在受老师和家长们的应试教育的误导,错误的理解学习的意义,就把学习当成了取得分数的途径,把考试当成了学习的主要任务。就像我们在小学时候学的一篇课文《我要的是葫芦》中的主人一样,因为他要的是葫芦,葫芦藤蔓上生了多少虫子也不管,葫芦的叶子掉光了也不担心,只等着秋天到来的时候要大大的葫芦。我们大多的老师、家长,往往也只是评价学生的“葫芦”如何,没有关心学生管理的“葫芦藤蔓和叶子”长得如何,所以学生也学会了“我只要葫芦”。你想想,如果仅仅是“想考好”,你会认真听课,你会记好笔记吗?
一节课没听好,没有关系,下一节仔细听就是了;上一节没有记好笔记,也没有关系,下一节认真记就是了。没有学会,就要追着问。学习不是一天两天的事情,什么时候真正想学了,什么时候就可以认真地学,只要你真正地“想学好”。你说不是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