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情不好就不想学了
李老师:您好!
我想不想学习跟心情有关,心情好就想学,不爽就不学了。考前想着这次考完后一定努力学习,可一旦离开考场,就又忘记了,又恢复了以前。怎样才能让自己少玩多学,怎样才能全神贯注,心无旁骛地、安静地坐在教室里学习,提高学习效率?
同学:您好!
你的这种“学习跟着心情走”的现象,如果是在幼儿园里,可能会很合适的,即使在小学里,也可能是可以理解的;如果你已经是一位初中生了,那确实让人有点退化的感觉,不过这也是很可能的。因为,人的心理成熟,和实际年龄并不一定是一致的,这除了与你的家庭教育环境影响有关之外,可能还与你对自己的要求有直接关系。我们经常会听到有些家庭家长责备孩子说:“你就长不大了?”意思就是说,你做了一些不是现在你该做的事情,而是小时候可以做的事。年龄是谁也挡不住增长的,可是人的心理是可以停留在或者倒退到某一个比较低的年龄段,就像有些同学还是很希望自己像小时候那样的快乐玩耍一样,有的人可能到成年人的年龄,而心理年龄却还是儿童呢。
“心情好就想学,不爽就不学了”,这就是一种感觉性的学习,就是学习行为仅凭自己的感觉和兴趣,是一种没有目的性的学习。一般来说,这在学龄前的儿童中是比较普遍的,所以,大人也不会强逼学龄前的孩子一定要学些什么。而进入小学的学习以后,学习的内容,学习的方式,学习的进度,大都是统一规定的,特别是学习的目的,不是为了增长自己的知识,就是为了得到家长或者老师的赞许,已经不是仅仅凭自己的兴趣和心情来学习了。只不过因为小学的内容比较简单,一般的任务都能比较顺利的完成,所以,我们在小学的学习中还没有感到强迫感。进了中学以后,情况可能就会不同了,因为,学习内容的增多,学习要求的提高,学习的竞争性越来越突出,我们这个时候如果还是能够应付自如的话,心情大概还是会好一些的,如果学习成绩不佳,或者是考试成绩比不过别人的时候,不爽的心情就一定会出现的。
从自然的状态来看,心情不好,一定会影响到行为的,如果是成人的话,尽管心情不好,因为他的学习的目的性很强,所以,不会因为情感的因素而影响学习的行为,甚至还会更加努力地去解决问题,否则,他自己的目的就难以实现。儿童与成人的差别可能就在于此,因为儿童没有成人的明确学习目的,更没有成人的责任感强烈,这个时候可能就会随意而为,随情绪而为。像你说的这种情况,其实质,就是因为这样的儿童在成长的过程中缺少责任意识的培养,或者说,他的责任意识从来就没有得到唤醒。
认真分析起来,这个问题应该是父母的家庭教育给造成的。因为,每一个人,只要是一个人,就应该有这个人的责任,不然的话,他就不成其为人。每一个人,都是从小到大,责任越来多,责任越来越大。看一个人的价值,关键就是看一个人的责任有多大。为什么人们都希望自己能够当官,而且越大越好,都希望自己能够多挣钱,而且越多越好,其原因就是因为,当官越大或者钱财越多,就意味着他的责任越大,责任越多,这样的人就会受到社会更多的尊重。有不少的家长,在家庭教育中忽视了这一点,仅仅依仗着自己的钱财,娇惯孩子,不给孩子责任,不让孩子承担责任,不让孩子承受一点苦难和挫折,甚至连对自己的责任也没有,衣来伸手,饭来张口,一切困难父母包办,一切责任都是别人的,就可能会导致孩子成熟滞后。这种成熟滞后的实质就是缺乏责任感,表现在学习上,就是凭兴趣来学习,凭感觉来学习,高兴了就学习,不高兴就不学习,容易学,就多学一点,不好学,或者学不好,就干脆不学了。你想一想,难道不是这样吗?
既然问题的原因是这样,解决问题的方法也就好找了。
一要意识到自己的责任,而不是凭兴趣做事。
我们作为一个中学生的责任是什么?首先是对自己的责任,不就是不断地用知识和能力来充实自己,以便将来适应社会的发展和变化吗?在对外的责任上,首先要对父母的期望、父母的付出,包括时间、金钱、人力,更包括父母的情感负责,当然,可能还要对自己所在的学校负责,对所在的班级负责,对自己的老师负责,对自己的同学负责。
一个没有受到责任教育的孩子,很可能会认为谁都要对自己负责,却从来不会认为自己需要对他人负责,这就是差生和优秀学生的差别所在。差生往往只是对自己的兴趣负责,自己感兴趣的事情,就做,不感兴趣的事情,就不做,所以就会出现有很多学科学不好,因为人不可能对所有的学科都感兴趣的;很多该做事情也做不完,因为他没有意识到那是自己的责任。
为什么你会在考场上告诫自己以后一定要好好学?因为只有考场上答不好题的时候你才意识到考不好丢人,好像有些对自己的责任的醒悟;而为什么考试后就忘记了,又恢复到原来的样子呢?就是因为人已经丢了,自己再也没有其他的责任需要承担,特别是意识不到自己要对自己的承诺承担责任,如果一个人连对自己的承诺都不能兑现的话,可以说,这是最没有出息的人了,因为,他是一个绝对没有责任意识的人。
说到做到,厉说厉行,就是一种责任意识,就是一种承担自己应该承担责任的行为方式。难怪台湾省忠信学校的高震东校长反复告诫他的学生:“心中要有人,眼中要有事,先做自己应该做的事,再做自己喜欢做的事。”心中有人,就是尊重他人,包括自己的父母,老师,同学,尊重人,就是一种责任感,我们每一个要有作为的人,心中都应该有需要负责任的人;眼中有事,就是知道自己眼下应该做什么事。责任不是凭空就可以承担起来的,需要通过做事情,作贡献进行体现,尊重人也不是仅仅从几句文明礼貌的用语上来体现,需要的是自己的在做事情当中的实际行动。如果我们都能先做好自己应该做的事情,那么我我们应该承担的责任,也一定会承担得起来,而且会承担得很好,而自己感兴趣的事,只是自己的一种兴趣,甚至连对自己的责任都没有,放在后面做,甚至不做,都是完全应该的。这就是分清了轻重缓急。能够分清事情的轻重缓急,就意味着你有了责任的意识。
你想一想,你的责任是什么?你又应该如何来承担自己的责任呢?这一点明白了,你就不会考后就又忘记了需要努力学习,你也就不会仅仅在心情很爽的时候学习了。
二要注重有提高自身承担责任的能力。
承担责任,是需要能力的,不是仅凭自己的想法就可以解决问题。比如在学习上,要掌握更多的知识,就必须具备学习的能力,知识多了记不住,就必须借着那些没有记住的内容来提高自己的记忆力;数学解题思路不清楚,就必须借着面前不会解的数学题目来训练自己的思维能力;考试成绩不够好,就可以借着没有考好的题目来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
学习,其实就是提高自身承担责任能力的最好机会。当我们发现那些地方不够好的时候,我们的心情当然也不会很好的,甚至会很低落的,但是,情绪不好并不耽误学习,也就是这个时候,我们会发现自己提高能力的空间和机会,解决了眼前的问题,自己的能力不就是得到了提高吗?
我们不少同学,之所以凭兴趣来学习,凭心情或者兴趣来学习,原因就是把学习,把考试当成了炫耀自己的机会,一旦考不好,就没有什么好炫耀的了,自然就会心情不好,自然就会不想继续学习了,因为,学习会继续让自己丢人现眼。这就是对学习意义理解的错误。学习,就是学习不会的,会了就不用学了。明白了这一点,我们就不会计较是否丢人现眼,而是计较自己到底还有哪些没有学好,还有哪些需要继续学习和训练。
当我们能够找到自己的问题,能够找到自己的不足的时候,特别是意识到自己需要在这方面有所提高,而且必须提高的时候,那么,你即使心情不好也能够潜心学习,你“才能让自己少玩多学,才能全神贯注,心无旁骛地、安静地坐在教室里学习,提高学习效率”。
有责任意识,才会有坚忍不拔行动;有目的的行动,才会心无旁骛全神贯注,才会有效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