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位置: 学习心理在线 > 文章中心 > 国学经典 > 《老子》说事 > 文章正文 用户登录 新用户注册
公告
    关于近期网站无法访问的解决方法  [admin  2009年12月22日]            首届儒家教育讲稿下载  [admin  2008年12月23日]            本站荣获青岛市优秀教育网站一等奖  [admin  2007年12月4日]            www.teacherli.cn和www.teacherli.com均可访问本网站  [admin  2007年7月6日]            欢迎您参加“会员章程”讨论!  [teacherli  2006年12月18日]            “李老师工作室”会员章程  [admin  2006年12月18日]            网友您好!请您参加本站调查。详见“站内调查”栏目。  [teacherli  2007年3月12日]            请各位网友注意:本站版面扩充,增加了部分专栏,欢迎大家到此发表文章。  [admin  2007年3月8日]        
二十一 孔德之容 唯道是从         ★★★
二十一 孔德之容 唯道是从
作者:teacherli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4741 更新时间:2007/9/6 15:03:36
第二十一章  孔德之容  惟道是从
 
[原文]                 [注释]
孔德之容,惟道是从。  孔,甚。德,循道之得。容,模范、法式。
道之为物,惟恍惟惚; 恍惚,若有若无,不可指示。
惚兮恍兮,其中有象; 象,表象,形象,法式。
恍兮惚兮,其中有物; 物,实际内容,类,类别。
窈兮冥兮,其中有精; 窈,读yao,深远。冥,暗昧。精,微妙。
其精甚真,其中有信。 甚,胜过。真,本性。信,凭证,信物。
自今及古,其名不去, 去,去掉,损失。名,名称,概念。
以阅众甫。       众,众多。甫,广大。众甫,指众多广大的事物。
吾何以知众甫之状哉? 
以此。               此,指代自然法则和规律的“道”。
 
[释文]
真正的德的范式,都必须是符合自然法则和事物规律的。
自然的法则与规律体现在事物当中,是若有若无,不可指示的;
在若有若无的表象之中,我们可以看出其中的法式;
在若有若无的表象之中,我们也可以区分出它们的类别;
道虽然深远幽暗,但我们仍然可以体会出它的精妙,
这种精妙甚至都超过了事物的本身,而且它让我们可以得到屡屡验证。
只要事物的概念没有变化和缺失,我们就可以从事物的概念推及到众多广大事物的原本。
我们是凭什么认识和理解世界万物的?就是根据自然的法则和规律。

[解释]

道,到底什么样子?道,到底有什么作用?第一章中尽管说了“道可道,非常道”,前二十章中也是不断地对道进行解释和描述,对有道之士的外貌及内心进行了探讨,这一章,这重点又是一个总结性的讨论。

与道关系最密切最适用的一个概念就是“德”。德又是什么样子,与道又是什么样的关系呢?

德,在中国最早的甲骨文中,只有行字部首“彳”和象形的“目”字以及“目”字上面的一条直线“|”组成。其意思就是说:德,是用眼睛盯住行道,看准道而行事,行道之得为德。换句话说,按照规律做出的事情就是有德了。

开章第一句“孔德之容,唯道是从。”开宗明义,大德的范式就是道。“容”,除了有容纳、容貌之以外,还有模范、法式的意思。如果仅以“容纳”或“容貌”之意来解,后面的“唯道是从”,就无法理解了。唯道是从的,只能是一种范式,一种在道的规范下的范式。大德,需要的就是这种范式。有德之事,就是遵循道德法则做出来;有道之人,也正是遵循道的模范。所以,我们就可以这样理解:道,是事物的规律和法则;而德,就是遵循规律和法则做事情的结果。当“道德”成为一个词语的时候,其意义就是“人们共同生活及其行为的准则和规范。”

本章进一步讨论的是道与物的关系。“道为物”,就是道在事物中的体现,道在事物发生、发展和变化中的作用。

惟恍惟惚”,是道的最突出的特点之一,似乎说不清,道不明,也就是开篇所谓的“道可道,非常道”。但是,这并不是说,道就是无可捉摸的,无从发现的。恍惚之中,我们可以仍然看到道表现在事物中的法式,恍惚之中,我们也可以归纳出事物的类别。最终形成了已经被抽象为概念和规律的道,没有了形、色、味等具体客观的外象,所以成为不皎不昧的无物之象;虽然“迎之不见其手,随之不见其后”。这一点在十四章中说得已经很明白。

物,原意为杂色的牛,后来引申为颜色,又引申为事物,再引申为门类、类别。“道之为物”中的“物”,是指事物,“其中有物”的“物”则是指事物的类别。道,就是在归纳和抽象中找到的,所以,老子才有“道之为物,惟恍惟惚; 惚兮恍兮,其中有象; 恍兮惚兮,其中有物。”这样的说法。

上面只是说的道的来源和形象,道的特点又是什么呢?

“窈兮冥兮”就是道的特点之一。在道的深远和幽暗的特点,我们可以把握它的“精”,它的“真”和它的“信”。道,不仅微妙玄通,而且反映事物的本质属性,这就是它的“真”;而且可以屡屡验证,从不失灵,这就是它的“信”。 

“名”与“甫”,是两个关键词。名,即为“名可名,非常名”之名,是事物的概念,也可以理解为事物的名称。甫,广大的意思,众甫,就是众多而广大的事物。只要我们把握了事物的概念,也就是掌握了事物的基本属性,就可以掌握和理解更多的事物。所以,老子说:“自今及古,其名不去,以阅众甫。”

最后,老子点明了主题,强调了道的作用,“吾何以知众甫之状哉?以此。”就是道,事物的基本规律,是我们推知万千事物现有状态以及它们的发展变化规律的根本。也就是十四章结尾说的:“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谓道纪。”

[主旨]

从事物的表象中抽象规律,从事物的归类中总结规律,依照事物的概念和规律来推断未知的世界,依照客观规律行事,做有道有德之人。

[要义]

1、有道才有德,德以道为法式。

世上万物的形成、变化与发展,就是道的具体体现。如,水的变化。天冷,它就要结冰;天热,它就要流淌;遇阻,它就停止;遇崖,它就直泻;汇聚,则成洪流;分散,则蒸腾成气。所以,老子称赞水“上善若水”,“几于道。”

做人做事,也是这样,只要你能够按照客观规律办事,不仅事情容易办成,而且结果也是好的,被人称为德行。如果违背客观规律办事,即使出发点是好的,但结果却是不尽人意,甚至适得其反,不会被人称道。

2、规律隐于事物之中。

道,就是客观规律和法则。这些法则并不是先天确定的,也不是先哲们的创造和发明,它们本身就是存在于万事万物之中的。

在人们还没有发现这些规律的时候,人们就以为这是不可知的,无规律的,甚至是神秘莫测的;人们在观察和探索中,就会从他的表象到本质,从恍恍惚惚倒真真切切,一旦人们认识了规律,发现了规律,那么,人们不仅可以驾轻就熟地做事情,而且也会把规律定法则,要求其他人也能够按照规律来做事情。

3、善于总结和归纳事物的规律。

每天地重复做事情,并不一定就能发现规律,需要我们“致虚极,守静笃”,在反复观察“万物并作”的过程中,从恍惚之中注意到它们变化的法式,这就是恍惚中的“象”;然后还要对这些法式进行分类归纳,最终形成物的基本概念,这就是恍惚中的“物”。这种“象”与“物”,并不是我们生活中直观的有声有色有形的物象,而是“复归于物”的物,和“无物之象”。这种物象之中,才会体会到它的“精”,它的“真”和它的“信”。

4、概念和规律是指导我们认识客观世界的根本。

与老子差不多时代的西方先哲柏拉图,他相信,真正实在的不是我们日常所见所闻的种种常识和感觉,这些东西千变万化,转瞬即逝,是不牢靠的。真正的实在是理念,理念是具有超越的存在,日常世界之是理念世界不完善的摹本。理念,就是老子所极力推崇的既真又精又信的名和道。

比如说,任何一张白在我们面前的桌子,都一定会有这样那样的缺陷,不足以代表真实的桌子,只有桌子的概念才是完美无缺的。

所以,我们要真正把握世界,就必须探讨和研究理念,也就是事物的概念和规律,这就是老子所说的“名”和“道”。只有掌握了事物的概念和真正规律,我们也就容易把握世界。

 

[故事]

爱色与爱德

阮共有一儿一女。儿子德如以有才能且有风雅之度著称于世,与嵇康为挚友;女儿虽然也饱读诗书,小有才识,却长得异常丑陋。

后来,阮共的女儿嫁给了许允。由于妻子太过于丑陋,婚礼结束后,许允不再有进入同房的打算,家里人都为此事十分担心,许允的新婚妻子也十分焦急,但一时也无可奈何。

这时,正好有位客人来看望许允。新娘便对婢女说:“你到外面打听一下,看看是谁来访。这个人也许对我会有帮助的。”

婢女回来说:“是朝廷的大司马桓范来访。”

新娘听了婢女的话后,面有喜色,说道:“我们现在不用担心了,桓郎一定会劝许允进来的!”

果然,桓范这个时候正在前厅劝说许允:“阮女虽丑,但德才兼备啊!家既然嫁给丑女给你,想必有他们的想法,你应该体察明白啊!不管如何,你现在都应该进洞房见你的妻子。”

许允觉得桓范的话有道理,便转身进了新房。可以见到相貌丑陋的妻子,许允就想退出。新娘料定他这一走就再也不可能进来了,就拉住她的衣襟让她留下。许允挣脱了几下,妻子就是不松手。

许允看到妻子如此无礼,便问道:“妇女应该有四种美德,而你有其中的哪几种?”

新娘答道:“新妇并不曾缺美德,所缺的只是容貌罢了。可是,读书人应该有各种好品性,你又有其中的几种呢?”

许允不屑一顾地答道:“我样样都有。”

新娘却说:“各种好品性里最重要的是德,可是你爱色不爱德,怎么能说样样都有呢?”

许允听了,面有愧色。从此,夫妇二人便互相敬重。

 

天下归周

周文王以美德治理国家,不到三年的时间,天下就有三分之二的地方归附于他了。

商纣王听说了,十分忧虑,对大臣说:“我如果苦心积虑,与他争夺天下,难免让自己心神劳累,但如果我置之不理,恐怕将来他会危及我的统治。我该怎么办呢?”

崇侯虎说:“姬昌行仁义而且善于谋略,太子姬发勇敢而果断,他的第二个儿子姬旦为人恭俭而且知时务。如果我们顺从他们,就会被他们所欺辱;如果我们放纵他们,就会被他们所灭亡。承他现在还没有完全成功,我们应该及时行动消灭他。”

于是,商纣王派兵把周文王拘紧起来。

周太子姬发用千金求得天下奇珍异宝,献给纣王,又买通纣王周围的宠信之臣为文王说清。纣王见到那些奇珍异宝,十分高兴,就释放了周文王。

周文王回到国内,就修建豪华的玉门和歌舞用的灵台,挑选美丽的少女,天天击鼓取乐,一次迷惑纣王。

纣王听说了,高兴地说:“姬昌已经改弦更张了,耽于享乐,我再也不用担心他了。”

于是,他又开始他以前荒淫无耻的生活,还变本加厉,设置炮烙酷刑,挖了忠臣比干的心来下酒,抛开孕妇的肚子,诛杀了那些直言进谏的人。抓鱼引起天下人的反抗,周文王也乘机发兵征讨纣王,并最终统一天下。

老子对他的弟子们讲述这件事的时候,赞叹地说:“周文王甘心让自己行为受辱,让自己处于一个受屈辱的地位,是因为他明白一个道理,受其辱,才能得其荣,为天下亡。”

文章录入:teacherli    责任编辑:teacherli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字体: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栏 目  导  航

           网站地图

    栏目名称

     目     录

    网站介绍

    创办者风采

    版主介绍

    专栏介绍

    学习情感  学习动机

    学习意义

    情绪调节

    学习归因

    学习方法

    阅读

    理解

    记忆

    分析

    计算

    运用 

    自我管理

    学习计划

    时间安排

    自我反馈

    监测调控 

    学生人际

    友伴关系

    师生关系

    亲子关系

    异性关系

    社会关系 

    教学论坛 教学论坛 

    复习应考

    复习策略

    应考心态

    应考技巧 

    家教探究  行为教育

    品德教育

    情感教育

    智力教育 

    国学经典

    《学记》探究

    《老子》说事

    《论语》为人

    专家讲座 

    西方精粹  流派观点介绍

    专家讲座摘要

    书信往来

    学生来信及回复

    家长来信及回复

    教师来信及回复

    书目介绍

    工作室新书介绍

    心理学书籍介绍   


    网站访问量统计


    自2007-12-12 17:00开始统计

     本站声明:
    本站的少部分资料,文章,教程来自网上收集,其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如果有任何侵犯您权益的地方,请联系我们,我们将马上进行整理,本站所有资料仅供参考,谢谢。管理员联系方法---邮箱:shandonglaixi@sina.com。
    最新热点 最新推荐 相关文章
    三十一章 兵者不祥  有道不处
    三十章 果而不强 物壮而老
    二十九 为者败之 执者失之
    二十八 知雄守雌  大制无割
    二十七 救人救物 贵师爱资
    二十六  重为轻根 静为躁君
    合作互动教学研究之四能力培
    二十五 道法自然 周行不殆
    二十四 馀食赘形 有道不处
    二十三  希言自然  道德从事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