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有以为利 无以为用
[原文] [注释]
三十辐共一毂, 毂,读gǔ,车轮中间集辐串轴的圆木。
当其无有,车之用;
埏埴以为器, 埏,读shān,用水和土。埴,读zhí,粘土。
当其无有,器之用; 器,陶器。
凿户牖以为室, 户,门。牖,读yǒu,窗子。
当其无有,室之用。
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释文]
三十根车辐集中在一个车毂上,形成了车轮和车子,而车子其中空着的地方,那正是作为车子所要利用的地方;
用水和粘土揉合,烧制成为陶器,那陶器中间空着的地方,也正是陶器所要用着的地方;
凿户垒窗,建造成为房屋,那房屋中间空着的地方,不也正是房子所要用着的地方吗?
所以说,任何事物的“有”与“无”都是相统一的,“有”是事物能够发挥作用的凭借,而“无”却正是事物发挥作用的地方。
[解释]
我们思考一下,当我们站在路边准备打车的时候,我们需要的是空车,还是已经有了乘客的车?当然是显示着“空”的车;当我们累了的时候,想找个座位休息一下,是不是也要专门寻找那些还没有人坐的位子,就是找个空位;我们准备买房子的时候,可能也是要专门寻找那些虽然已经开了盘,却还是空着的房子,如果已经有人住了,我们可能连考虑也不要考虑了。这些空着的车,空着的位,空着的房,其实都是“无”,“无”往往就是我们所特别需要的,也就是说,“空”、“无”是我们最需要的。
但,“无”的有用之处,“无”的真正意义,却是一般人很难理解的。有人会说:空,就是无,既然什么都没有,那又有什么用呢?
老子连续列举了现实生活中最常见的三个例子,车子,罐子和房子,很简单却也很深刻地说明了“有”与“无”之间相互统一的关系。
“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其”认为指代的不是“毂”,而是“车”。否则,我们就很牵强地解释为:“车毂的中空,可以用来串车轴。”“串车轴”会是车子的用处吗?那确实很让人费解。
其实,该句当中,老子运用了一个在古汉语中经常运用的修辞方法--指代,就是用事物中具有典型意义的局部来替代和说明事物整体,用制造车子最具有代表性的部分“车轮”,来表示整个车子的建造,就像第三句“凿户牖以为室”一样,门窗就能成为房子吗?能,这也只是用房子最具有代表性的部分来说明整个房子的建造。
这样一来,我们就很好理解了,“三十根车辐集中到一个车毂上,做成车轮,造成车子,这样,车子当中没有东西的地方,就是车子的有用之处了。”
如果这一点还不好理解的话,那么,做陶器的事情,大家就容易理解的多了:“用粘土揉合起来,做成瓦罐,烧制出来,那么,瓦罐中的空间,那不就是瓦罐盛装水与粮食的有用之处吗?”如果谁把瓦罐做成了实心的,那还会有什么用呢?
盖房屋也是一样,谁也都会想办法将房屋中间的空间尽量扩大一些,这就是人们说的实用面积或者叫做实用空间。在陕西、山西的黄土高坡上,当地居民们“用镢头将山坡开凿进去,外面就是门户和窗子,但里面还要尽量的往里深深地凿进去,那里面就是人们居住、生活所要用到的地方。
所以,这一章的结尾,老子水到渠成的得出了一个有关“有”与“无”之间辩证关系的结论:人们所能看得见摸得着的“有”,只是事物的有用的凭借,只是事物的形式,而无形无影的“无”,往往却就是人们有用之处,也正是事物的真正意义。”大家想一想,还是只喜欢“有”,不喜欢“无”吗?
有病,可能谁也不愿意接受,而无病,往往却是人们很难得的身体健康状况;
有钱,可能是人们孜孜以求的事情,而将钱转化成为人们现在还没有的物质或者还正缺少的精神方面的东西,可能就是钱的真正用途了。
学生在做填空题时,那个“空”中应该填写的就是学习的知识要点,而那些看得见的题干,却都是填空的凭借,是填空的根据。
人们睡觉,要睡到没有人的床上;人们喝水,要找一个空的水杯;人们盛饭,也最好找一个没有东西而且很干净的碗;人们参加会议,也都要找一个有空位置的地方。
大家可以看看这些有“无”的成语,所表现出的魅力。
无可比拟,无与伦比,无出其右,“无”就是一种最高的境界了;
无孔不入,畅通无阻,所向无敌,无往不胜,战无不胜,“无”本身就是一种不可抵御的力量;
无伤大雅,无可厚非,问心无愧,无忧无虑,无所顾忌,无懈可击,这不仅是严密和周到,更重要的是一种坦荡的胸怀;
无师自通,无所不能,无米之炊,无巧不成书,这就是“无”的精致了;
大公无私,一无二心,无私无畏,无为而治等等,这不都是“无”和“空”所发挥的社会作用啊。
[主旨]
事物的客观规律---道,是“有”与“无”的统一体,“有之为利,无之为用”这是老子总结和归纳的认识事物的辩证法。“有”与“无”不可分离,只有“有”而无“无”,是一种无用之物,但如果没有“有”,而“无”也就无所依从。“有”是事物的形式,是实现事物作用和目的的凭借之物,“无”就是事物的内容,也就是凭借之物所要发挥作用的地方。
[要义]
1、利用所“空”,有所作为。
人们往往重视实有的作用,而忽略了空虚的价值。但事实当中却恰好反过来,“无”、“空”却恰恰就是人们所能有所作为的地方。
一个中学生,往往会因为自己的不会、不懂而懊恼,这恰恰没有真正理解学习的意义。不会、不懂,就是知识和思维的“无”,这也正好有个成长的空间。如果能够找到自己的知识之“无”,就可以通过学习来弥补这个“无”,尽管会还形成更多的新的知识的不足,但也就是证明一个人的成长和提高。自己“无”的地方,就是自己成长的空间。明白了这一规律和法则,就不会因为一次的考试失利而懊恼,也不会因为一时的不懂不会而自馁。学习,就是填补自己的知识能力“空白”,就是“无”在引导着自己成长的方向。
一个生活中的人,也往往会很在意自己是否富有,而为自己一穷二白而感到羞耻。其实,毛泽东早就说过:“一张白纸,好写最新最美的字,好画最新最美的画。”一穷二白,不仅是我们求生的动力,更是我们发挥自己能力和价值的最好的空间。因为一穷二白,所以我们可以无所顾忌;因为一穷二白,所以我们必须白手起家;因为一穷二白,所以我们可以建设出自己最想建设的家园。反过来说,不少因为富裕了人,却因此而忧伤,因此而堕落,原因就在于他在富裕之后,找不到自己的“空”和“无”了,也就是找不到自己成长和发展的空间了,满足了,奢侈了,骄横了,所以,食不甘甜,夜不成眠,无事生非,自找堕落。
重视“无”,就是找到自己发展的空间。
2、以“有”为据,做好我们该做的事。
真正要发挥“无”的作用,也不能只凭空想,要脚踏实地去做。“有”是事物的形式,也是确定事物价值的质量的关键因素。
车轮,尽管不能乘坐,但没有车轮就不成其为车;粘土,尽管不能装东西,但没有粘土揉合成陶器,也就无法用来盛东西,而且这陶器做得怎么样,还决定着陶器发挥作用的时间、数量等等;有了门户和窗子,并不就一定会成为一所很好的房子,房子是有不同作用的,需要我们根据房子的作用需要来建造我们的房子,教室,就应该宽敞明亮一些;仓库,就应该封闭耐用一些;住居,就应该洁净舒服一些,那么,门窗就是我们可以加以调整的地方。
这些“有”的形式,就是我们可以作为的地方。也正是我们借以实现“无”的目的和价值的过程与方法。就像中学生学习一样,我们不能每天都做填空题,问答题,我们更重要还是要探讨那些将来作为填空题、问答题的依据的基本概念和规律。没有这些基本概念和规律,填空,就无所适从,答问,也无所依据。不过,只是学了一些概念和规律却用不上,这样的“有”,就是无用之“有”。
3、“有”与“无”完美结合。
“有”是为“无”服务的,既要符合“无”的需要,也不能过于奢华。
就像制陶罐,如果是用来盛水的,就要注意它的严密性,不能让它有丝毫的渗水;如果是用来盛粮食的,就可以粗糙一些,但一定要结实,不能一碰就碎。
制作车辆,如果是领导的礼仪车,可能就要堂皇威严一些;如果是装甲车,那坚固可能就是第一需要;如果是给老百姓做的,那可能就需要经济一些了。
日常生活中,“有”的过份,可能会制造出一些反面的效果。比如一个并不富裕的家庭,因为把房子装潢的富丽堂皇,使盗贼误认为这家人相当富有,就能会祸事不断,他们拿不到东西誓不罢手。一些有了钱的人,往往把钱用得不是地方,或者根本就没有派上用场,那不仅和没有一样,甚至还会制造出比贫穷更为悲惨的事故来。
有钱,要有有钱的用途,有学问,要有有学问的价值,这就是“有”与“无”的完美结合。
[故事]
别盯着杯子
一次,同学们一同去拜访他们的大学老师,老师问他的弟子们,生活都过得怎样。
这一句话引出了大家的满腹牢骚,大家纷纷诉说着生活的不如意:有的说工作压力太大;有的说生活烦恼很多;也有的埋怨生意做得很不顺;更有人感叹当官的仕途艰险……一时间,大家仿佛都成了上帝的弃儿。
老师笑而不语,他起身从房间里拿出了很多杯子,摆在茶几上。这些杯子各式各样,有瓷的,有玻璃的,也有塑料的,有的杯子看起来高贵典雅,也有的杯子却显得粗陋低廉……
老师说:“都是我的学生,我就不把你们当客人看了,你们要是渴了,就自己倒水喝吧。”
学生们已经嚷嚷得口干舌燥了,便纷纷挑选了自己中意的杯子去倒水喝。
等学生们的杯子里都倒满水时,老师讲话了。他指着茶几上还剩下的几个杯子说:“大家发现没有,你们挑去的都是最好看的最别致的杯子,而像这些塑料杯就没有人选用。”
学生们听了并不觉得奇怪,因为都觉得自己希望手里拿上一个起码是自己看好的杯子,这是很正常的。
老师说:“这就是你们烦恼的根源了。大家需要的是喝水,而不是欣赏杯子,但我们却有意无意地会选用那些看上去更好一点的杯子,很在意它并没有多大意义的外表。这就如同我们的生活,如果生活是水的话,那么,工作、金钱、地位这些东西就是杯子。它们只是我们用来盛装生活之水的工具,杯子的好坏,并不影响水的质量。如果一味地将心思花在杯子的选择上,你哪还有心情去品尝水的苦甜,这不是自寻烦恼吗?”
南隐斟茶
有一位和尚叫南隐。很多人都很崇拜他广博的学识和聪颖的智慧,有解不开的心结,都愿来找他请教。
当地有一位教授自恃知识渊博,心中不服,也来到南隐住的寺庙,拜访南隐。
教授也很客气地称赞南隐和尚的学识,说自己有一些不明白的问题要向他请教。可是当教授在滔滔不绝的向南隐和尚提问的时候,根本没有把南隐和尚说的话当回事,只是在说着自己的观点。
南隐和尚知道这位教授是来炫耀自己学识的,但又不好给他道破,他就起身给教授斟茶。
教授的水杯已经是满的了,南隐好像没有看见,只管往里添水,以至于茶水在不断往外溢出。教授看在眼里,开始以为南隐和尚没有看见,但后来终于坐不住了,就喊道:“我的杯子已经满了,师傅为什么还要往里添水呢?”
这时,南隐才停下,好像恍然大悟似的,很客气地说:“喔,对不起,原来你已经是满的了,怪不得添不进去了。”
说到这里,这教授才幡然猛醒,意识到自己的自负和无礼。赶忙起身向南隐和尚赔罪,说自己的心胸过于狭隘,应该虚心地向南隐和尚请教和学习。
无论一个人有多少学问,只要自己以为是满的了,就很难听进别人更好的意见了;真要提高自己的水平,最好先把自己的水杯空起来,这样才能接受更多有用的东西,使自己得到进步和提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