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李老师: 您好,我现在的班级(文科)马上要升入高三了,有一个问题很突出地摆在了面前。我教的上一级学生虽然在高考中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但是离我们预期的目标还是相差甚远。究其原因,我认为主要是一上高三时动员工作做的不好,学生没有一种高三学生应有的紧迫感和责任感。学生后来也和我说过,高三的很长一段时间内都感觉和高二没有什么区别,所以学习也没有很大的改观,只是延续以前的状态,“吃老本”。现在的形势又不一样了,我都不知道该怎么做学生工作了,太紧了,大环境不允许,学生也不满意;顺其自然,又怕对不起学生。虽然现在不给学校班级分配指标了,不按达线人数考核班级和老师了,但是我还是觉得应该抓得紧一些,哪怕学生现在觉得班主任“变态”,但是相信将来他们会明白老师的良苦用心的。请您指导我,在现在这种大环境下,高二到高三的过渡工作应怎样展开?上高三时的发动工作应如何做才能让学生从里到外都有一种很大的改观,以达到高三学生应有的状态?您有什么合适的文字或视频材料能帮助我吗??谢谢。现在脑子很乱,写得没有章法,请您原谅。
老蟹横行
老蟹横行:您好!
十分佩服您的敬业精神,更欣赏您对教育工作的不断进取和追求的要求。
如何做好高二到高三的过渡工作,使学生具有一定的紧迫感和责任感,这的确是任何一个高三班主任要首先考虑的事情。其实,这从你的学生后来和你说过的话中就可以琢磨出来。
你学生说:‘高三的很长一段时间内都感觉和高二没有什么区别,所以学习也没有很大的改观,只是延续以前的状态,“吃老本”。’“没有改观”、“延续以前状态”“吃老本”的原因,就都是因为“感觉和高二没有什么区别”。
我们当老师的往往大多会以为学生只要进了高三,面临将要进行的高考,就会自觉地产生紧迫感和责任感,其实错了,这是一种极端地唯心主义观点。高三的紧迫与责任,都是一种意识,而意识的产生是来源于实践。学生的紧张和责任,正是源于高三的学习行为,来源于高三与高二学习任务的不同,而不是一年后进行的高考。如果学生只是知道了自己上了高三,只是知道一年后要高考,那只是一种意识,如果在每天具体的学习行为上体验不到高三与高二的不同,学生也就只能还是像高二一样的学习。唯物主义的哲学观点,很重要的一点就是:物质第一,精神第二,实践出真知。所谓实践出真知,强调的就是学生只有在实际的学习行动中才能感受到自己在高三所肩负的不同使命。
一般来说,学生进入高三后,老师们都会强调高三复习对一年后高考冲刺的意义,学生也会很自然地知道自己只有一年就要面临高考了,也会有一种亢奋的感觉。但是,真正进入高三的复习中,老师还是照样从头照本宣科,还是照样布置练习作业、照样测验讲评,除了只是量大了,其他方面和高二并没有什么大的区别,那么,学生的感觉就仍然还是在重复以前学过的内容;老师仍然强调原来讲过的重点难点,所以,大多数学生在老师并没有多大改观的教学引领当中,他们也没有感受到高三与高二真正的不同所在,所以,强烈的高考冲刺意识很快也就会冷淡下来,亢奋的心理也会逐渐趋向低沉,甚至有些学生对自己原来感觉还不错的地方,现在却记不起来了,原来能够做出来的习题,现在却很陌生了,原来不会的,现在照样不会,尤其是考试成绩仍然在原来的水平上徘徊,这样一来,学生没有真正找到高三的学习方向和任务,学习的积极性也就理所当然地会降下来,即使不降,也只不过是在莽撞行动,毫无所获,难以持久。
我们当老师的应该好好想一想,我们教高三的老师是如何找到紧张感和责任感的?我们如何能够让学生意识到高三与高二的不同呢?如何能够激发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呢?如何能够真正进入紧张而忙碌的高三冲刺状态呢?
我们当老师的教高三,如果真能感觉到紧张感,就是因为我们和高二所教的内容、方式以及要求都不一样了,如果我们老师教的还是和以前高二没有什么差别,你想一想,我们会紧张起来吗?
学生高考的紧张感,也是从每天紧张而忙碌的不断地解决学习问题的行为中找到的,高三的责任感,也只能是从自己踏踏实实的学习行为的正确方向中感受到的;学习动力,更是从自己学习的不断地突破和成功中感受中产生的。这就是唯物论的观点,精神产生于物质,认识来源于实践。
所以,高三学生学习的冲刺,并不是因为有了“高三”的名字,真正的学习紧张感和责任感,是来源于学生的实际学习行为、学习内容、学习方式和学习结果的不同。也就是说,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并不是仅仅靠老师口头上的宣传发动,老师的发动只是口头上的,只是意识范畴的;学习也不是靠一年以后的高考促动,一年后的高考根本不是现实,学生更是无法感受到的;只有让学生感受到每天的学习行为的实实在在的不同,学生才会在学习中意识到高三与高二的不同,才会认识到自己真正的责任和使命,才会产生真正的冲刺动力。
第一,要通过老师的具体教学,让学生明白高三复习,并不是在重复高一高二的学习内容,而是在重建知识结构,在纠正完善前面学过的概念和规律,通过系统的复习来检查以前学习知识的漏洞,通过反复练习来弥补过去的缺失。这样就必须通过一定的测验和练习,让学生知道自己的问题何在,让学生知道自己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
新的学习,必须有新的要求,学生进入高三后,一定要明确高三学习在内容上、学习要求上的不同,他们才会在学习方式方法上,甚至在学习的态度和意识上才会有不同的作为。
第二,老师要根据学生的具体问题指导学生进行各轮复习,最好是指导学生根据自己学习的实际和自己存在的具体问题,布置具体的学习任务,而不是整个班级一刀切,也不是时时处处都只靠老师安排要求。
学生进入高三后,与前期学习相比,有一个最大的特点,就是学生的学习个性更加突出了,不仅仅每个学生都会有自己不同于别人的学习方式方法,更重要的是每个学生在任何一部分学习内容上,其学习的质量、数量都会具有相当大的区别,不像是刚刚开课,大家都是陌生的,这个时候,有的学生已经驾轻就熟了,而有的学生却还是置若罔闻。所以,有针对性的安排学习任务,特别是指导学生自己安排自己的学习任务和方法,是高三复习的关键点。
第三,要通过不断地测验和考试,让学生明确自己的提高和进步。
高三复习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考试多了,这完全是应该的。不过,考试的目的,不仅仅是测验学生学得如何,更重要的一个意义,就是让学生体会到自己的进步和提高。如果考的没学,或者没有认真复习和练习;如果认真学的又没考,这样考下来,学生的厌学情绪就会不断增长,而学习的动力就会越来越低。所以,复习中的测验和考试,要针对学生原来检查出来问题,要有不断地循环提高,而不是随机性地找几份题目考试一番,更不是不顾学生是否巩固,只管复习的进度一直往前赶。这样,从安排考试,指导练习,再到考试总结,不仅应该有个闭合的过程,而且应该让学生认真体验这段时间自己的具体收获。
学习的动力,不是靠后面高考的刺激,不能指望学生的自觉,也不是靠老师的几次训话,或者靠仅仅搞好高二到高三的过渡教育工作,关键要发挥老师在平时教学辅导中的主导作用。老师的主导作用,就是把学生的学习动机激发,体现在具体的教学安排当中,落实到具体的学习任务当中,这样,不仅效率高,而且持久性也强,会引导学生依照坚持到最后的高考。
|